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美食 >

吃在会泽”已成为滇东高原一张亮丽的名片,羊八碗就是其中的名小吃之一。

条评论

吃在会泽”已成为滇东高原一张亮丽的名片,羊八碗就是其中的名小吃之一。

正星楼”牌子。 王良忠 摄

羊八碗,是会泽县正星楼制作的餐饮名菜。多年来,羊八碗一直保持地方特色,已经发展并成为地方传统饮食文化的招牌菜,获云南名吃、首届云南省热销菜品新派滇菜大比拼金牌等多项荣誉。

羊八碗系列名菜,是由明末清初地方民间菜发展起来的,地方志也有相关记载。当时,会泽被称为东川府,处于“万里京铜”京运的源头。明清国库的历史鼎盛时期,由于会泽盛产优质的铜矿,冶炼铸币事业十分发达,全国“十省八府”在会泽设立办事机构。那时商贾云聚,地方十分繁华,同时也带来了丰富多样的中原饮食文化。羊八碗正是在这一时期,由王姓家族把外地饮食文化与当地饮食结合起来,创造了“羊八碗”名菜。

羊八碗的选材天然,其原材料选自乌蒙山高山河谷生态地区农家人自然放养的优质黑山羊,经专业屠宰检疫检验后,对所需部位进行分割,洗净、调味、辅料配搭、烹饪、出锅、装盘装碗,采用蒸、煮、炒、炸、炖、焖等多种烹饪技法,将羊八碗系列名菜的制作完善到9个主要工艺环节和18道工艺程序,每一个步骤都凝结着传承人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羊八碗的菜品有八道菜。特色菜系有“峰浪望月”“羊干巴”“葱芫杂碎”“黄焖羊肉”“红烧羊肉”“香葱肉末”“四季水煮”“糊辣炒肚”八道名菜,故称“羊八碗”。

王天顺在切“峰浪望月”羊肉凉片。 王良忠 摄

在羊八碗中,“峰浪望月”是特色冷盘,又称“太极肉”。切片太极肉得用羊肉先做出一个巨大的羊肉卷,原料就是羊肋骨上的整块肉,长度大概20厘米,从中间最完整的部分切出一个接近正方形的整块,切下的余边肉随意分割几刀,以方便卷曲,用肉包起来,再像裹寿司一样,边压边卷起来,最后用纱布一包,就可以开绑了。先在中间绑一遍,再往两边绑过去,把羊肉卷绑紧实,把绑好的羊肉卷放到高汤里煮上三四个小时。羊肉中含水分百分之七十左右,一千克生肉煮熟只剩500克肉,所以煮制中途必须把羊肉卷捞出来,紧紧绑住。又煮上半个小时,肉卷就算成功了,捞出晾干,隔着纱布都能闻到肉香十足。打开纱布,红白相间的太极花纹就出来了。把羊肉卷切成几乎能透光的薄片,饰以萝卜或魔芋为原料的食雕,称为“三阳开泰”,意为“吉祥如意”。简单的一盘羊肉片,造型圆满,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用香菜、葱花、油辣椒、花生酱,加上点鸡精调成一个香味十足的蘸水,吃一片在嘴里,瞬间让你的味蕾得到满足。

羊八碗全席。 王良忠 摄

羊干巴是羊八碗中最耗时最费力的一道菜。羊干巴的食材要用羊身上的后腿肉,后腿瘦肉多,瘦肉之间还夹杂着筋,筋肉相连能让本身就干瘦的羊肉更有嚼劲。一只羊身上能满足做羊干巴原料的精华部分只有两千克左右。制作羊干巴,盐是主要的配料。盐放少了容易把羊肉腌坏,放多了腌制出来的干巴又太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天顺介绍说:“腌制羊干巴除了掌握好盐的多少外,气温也很讲究,如果超过20摄氏度,容易把羊肉腌坏。每年冬至后,是制作羊干巴的黄金时间。”

王天顺将盐均匀涂抹在羊肉表面,像按摩一样,将羊肉反复揉搓,这样既能灭菌又能脱水。揉搓好后,将羊肉快速放进土陶坛子。“这个环节也很关键,必须尽快把所有羊肉装进坛子,这样才能保持羊肉本来的香味。”王天顺介绍,让羊肉在土陶坛子“闭关修炼”7天,每两天翻动一次,使羊肉出现像板栗一样的棕红色泽,羊干巴腌制就算成功了一半。接下来把羊肉挂在通风的地方晾干。王师傅每年也是这个时候最忙,在短短的几十天里,要把七八十只羊腿全部腌制好。

待羊干巴从鲜红变暗红,把干巴切成能透光的薄片,切片时,能看到成熟的羊干巴坚硬的外皮下包裹着柔软红艳的羊肉,色彩极其诱人,香气也随着切开的肉片散发开来。在锅中放油烧到50度,把羊干巴放入锅、连炒带炸两分钟后出锅。夹一片放在嘴里,香气在咀嚼中越来越浓,干香酥辣。这时,你会感到,吃它不是为了追求大口吃肉的快感,而是追求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必须要吃到的那种美味。

“葱芫杂碎”“香葱肉末”“糊辣炒肚”等另外六道菜同样美味十足,吸引着络绎不绝的食客。因此,会泽人都会说,来到会泽不去品尝羊八碗,就像去了北京没到长城一样遗憾。

2004年5月,会泽羊八碗被云南烹饪协会评为“云南名吃”。2013年6月,会泽羊八碗烹饪技艺被命名为曲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天顺被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