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古代为何非得用数人头这种残忍的方式,才能锻造出强大的军队?

条评论

古代为何非得用数人头这种残忍的方式,才能锻造出强大的军队?

  《盐铁论》"之有爵禄,非升平之兴,盖自战国始也"。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个政权,若是想让士兵死心塌地的为你效命,那么必须得拿出足够的诚意。

  春秋时期,大都是世卿世禄制度。一个人的祖上是什么级别的武官,那么传到他这里还是如此。

  不论此人的能力是否配得上这个爵位,或者功劳已经超出了这个爵位,都无法再向上或者向下流动。因此,社会固化非常严重。

  此外,他们知道杀一个人也是那样,杀十个人也是那样,没有多余的赏赐,因此不必要费心竭力的去杀敌。而从秦到清,为什么古代战场上得用"数人头"的招法,才能战斗力爆表呢?

  (一)、商君改革秦兵制,虎狼之师自此始

  倘若如此下去,军队的战斗力永远得不到有效的提升。魏国率先提出改制,倡导"食有劳而禄有功"。

  紧接着,吴起又在楚国提出"使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绝减百吏之"。随后赵国,燕国,齐国等国家都纷纷效仿。但是改革最彻底的,当属秦国。

  以人头定军功,以军功定爵位

  商鞅带着他的满腔抱负,来到了丞需变法的秦国。他先是徙木立信,重新树立起秦国政权在百姓中的威望。而后又推行了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策,其中有法律,有经济,当然也少不了军事。

  商鞅提出"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从那开始,血统和门第,不再是成为人上人的唯一途径。士兵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此外,又倡导"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那些寸功未立的宗室贵族子弟,不可再尸位素餐,坐享俸禄。当然,也正因此,他得罪了很多朝野大臣。

  那些祖祖辈辈靠种地耕耘为生的惨淡百姓,也可以凭借军功来获得自己的土地,自己的爵位。他们又有了生的希望。

  而如何判定一个人的军功,取决于他杀敌数量的多少。在战场上根本无法统计,所以商鞅提议,每杀一个人就将其人头挂在脖子上带回来。

  "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杀的人数之多少,决定士兵们能获得的品级有多高。如果能在一场战役中,连杀五人,那么可以役使五家。当然,每五个人为一队,若战死一人,其他四人会受到牵连。

  但也可以将功折罪,一人战死,须杀敌一人。二人战死,须杀敌二人,以此类推。当然,获得爵位时,必须要扣除这些折罪的数目,

  大同小异的数人头

  斩首是为了与军功爵制度相挂钩,主要的目的是看战士们在战场上杀敌的多少。因此,不一定非要用斩首来统计。况且,割下人的头颅,繁琐异常。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很有可能会倒在斩首的过程当中。

  因此,后世进行了一定的改进。《说文解字》"馘,军战断耳也"。在汉朝年间,很是流行以割掉敌人左耳的方式来确立军功。

  一来,古人以左为尊,如此可消灭敌人的气焰;二来,可以有效的防止有人用同一敌人的两只耳朵冒充的情况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在领导戚家军抗倭时,也用了这种方法。不过他是用在了自己人身上,倘若有人行军打仗时掉队,那么就会被割下左耳。此外,也有人用割鼻子,来确立军功。

  春秋时期,这是一种羞辱人用的极刑。而薛举反唐时,就喜欢割掉唐军的鼻子。其实,到了宋朝以后,大规模的兵团作战多了起来,对于士兵的机动性也有着更强的要求。

  所以,很多时候军事主官是不提倡以此来确立军功的。比如万历朝鲜战争时,李如松就曾严令禁止士兵割倭寇的头颅或者耳朵。

  (二)、多劳多得,激发士兵的战斗意志

  秦国靠着军功爵制度,创立了一只令六国闻风丧胆的军队。其他国家虽然也有此制,不过都不如秦国的严谨且统一。

  商鞅为了腾挪出更多的爵位给士兵,也得罪了秦国的各方势力。最后,落得一个五马分尸的

  车

  裂下场。那么,为何非得用数人头这种残忍的方式,才能锻造出强大的军队?

  升迁有道,报国有门

  在此制度创立以前,士兵们不知道为谁而战。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没有丝毫的道义可言。既然并非为了正义,那就只是充当统治者的战争机器。

  他们本身对此是非常排斥,试想,一个人什么好处也得不到,就一昧的支使他去拼命,即使其不得已上了战场又能如何。

  还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去上阵杀敌,如此一来,军队的战斗力怎能顽强。

  而像斩首这样的行为虽然有些过于残忍,不过却能使大家自愿的上阵杀敌。待在家里,一辈子庸庸碌碌,守着那点土地,根本没有任何希望可言。

  而数人头背后的军功爵制度,让他们知道了为何而战。能够促使其产生对爵位,对俸禄,对封邑的渴望。人都是有贪欲的,都是追求上进的,在那之前他们没有翻身的机会,而这项制度给他们创造了机会。

  只要自己足够勇敢,足够拼命,就能够给家人带来荣华富贵。即使自己有朝一日,战死沙场,那家庭最起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是非常值得的。

  同时,"不别亲疏,贵贱",让那些来自底层的士兵,能够昂首挺胸的做人,他们再也不用忍受贵族们的颐指气使。

  捆绑起来的利益共同体

  在数人头这项方式及其背后的军功爵制度出现以前,士兵就是士兵,将领就是将领。任凭士兵再怎么骁勇善战,仍旧无法改变他的境遇。而且,他们大都家徒四壁,也根本不在乎是否亡国灭种,那与他们没有关系。

  这些人享受不到一点的利好政策,不论统治者是谁,都没什么两样。而自从有了这项制度以后,他们的心境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会带着巨大的贪欲,无比英勇的顽强奋战,矢志不渝的以杀死敌人为最终目的;其次,他们有了能够享受社会资源的资格,再也不是如蝼蚁般的小人物,所以每场战争都必须抱着必赢的心态。

  倘若秦国输了,那自己也就完了。若是为他国所统治,那么自己已经享受的或者将要享受的待遇,都会顷刻间化为灰烬。如此一来,普通的士兵与国之间,就形成了统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三)、生如蝼蚁,施以宏图之志

  这种数人头的方式,其实与科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二者,都是让固化的社会阶层得以流动,让王朝能够有更多的新鲜血液源源不断的注入进来。

  而那些久居高位的世家大族,因为没有能力,就会经受不住考验,他们的位置,也将让给那些新晋者。不论是对国还是对统治者,都是有很大的好处。

  选贤任能,锻造训练有素之军

  这套制度是有完整体系的,并不是单纯的杀多少人,就能够有多少爵位。毕竟国家的财力有限,土地也有限。

  所以,必须想出既能激发战斗力,又可以节省开支的方法。以秦国为例,它五人为一伍,又形成了连坐机制。

  如此一来,大家就会拼了命的保护自己的战友,以免他们战死。若是战死了,更能让其他人斗志昂扬,不为战友报仇,也要为自己的命运前途着想。同时,又以将功补过的方式,让更少的人能够得到爵位,如此一举两得。

  同时,这种制度影响的不仅仅是军队。那些有识之士,只要有能力,不用在乎出身,也可以得到重用。

  比如李斯还有苏秦,张仪等人,都不是出自于高贵之家,可都能身居高位。正是因为军功爵制度,打破了传统的贵族世袭制,让寒门子弟也有了晋升的空间。

  有利有弊,祸福相依

  首先,这种制度必须依托在国家强大的基础上。如若出现衰败迹象,国库没有饷银,根本无法满足给所有士兵们都分配爵位,俸禄。如此一来,承诺得不到兑现,国家的威信就会大打折扣。同时,还有可能会激起叛乱。

  其次,很多时候都会发生抢人头事件。毕竟,一个人头实在是太过珍贵,它直接和自己的利益挂钩。而且,在战场上很容易混淆谁杀了多少敌人。如此一来,同军之中,大打出手的现象时有发生。

  戚继光想出了一个办法,专门派一队人马负责收集敌人头颅。士兵们只需要安心打仗即可。不过,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缓解。

  再次,敌人很有可能会利用士兵们贪功心切的心理,用极少数人引诱他们入坑。如此一来,很容易造成伤亡。

  正因这种种弊端,以数人头的方式来确立军功的情况,到了明朝晚年就不怎么流行了。

  结语:

  数人头它是与军功爵挂钩的,士兵们为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厮杀。碍于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又不得不保护战友,如此一来,大家就能团结一致,共同杀敌。这样的军队,比起那些世卿世禄国家的军队而言,很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