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明代儒生:迫于生活需要,在夹缝中求生存,从而走上商贾的道路

条评论

明代儒生:迫于生活需要,在夹缝中求生存,从而走上商贾的道路

  在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儒家思想从哪开始就已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而且在明代明太祖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可以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一直不是很高。

  因为我国自古就是以农为本,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不屑于钻研儒学,而是"弃儒从商",这种现象特别是在明代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金钱在狂欢,读书人在哀叹,明代江南书生为何纷纷"弃儒从商"呢?

  一、前拥后簇,双重推进

  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儒生士人一直都是遵循"清贫"的清香,他们喜欢研究儒学,从儒学中获得人生的导向,但是随着进入明朝晚期之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让所有人有目共睹,随着商品经济的大发展,随之到来的是人们鼓起来的钱包,迫于生活的需要很多儒生走上了经商的道路。

  1.生活所迫,无奈经商

  明朝在建立之初,就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历史上的统治者也从来很少有提高商人地位的时候,朱元璋还不惜通过立法将商人的地位不断压低,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统治者再怎么"重农抑商",还是改变不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道路。

  商人获得的利润在明朝晚期的时候,要比从事儒学的儒生收入要高很多,从而让儒生改变了"读书改变命运"的思想,同时也是儒生传统思想的一种扩展,获得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从商也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所以很多儒生开始纷纷"弃儒从商"。

  在明太祖立国之后,还颁布法令,不允许从事商贾穿着太好的衣服,只能穿着绢布,如果家中有一人是商贾就不能穿着细纱。

  不管是从明朝还是现代看来,这条法令非常明显就是对商人有所歧视,但是尽管如此仍然在明朝有很多生意人,从商的人里面也有很多识字的,也有很多当初参加过科举考试的。

  这些人之所以丢下书本,热衷于被历代统治者歧视的行业,就是因为"生活所迫",不是所有儒生都能考取功名,为国家效力,以后的衣食住行都能国家来买单,那些没有飞黄腾达的儒生,最终都要面临生活带来的压力。

  为了能够填饱肚子,不得不想办法做点小生意来维持家用,如果再继续读书,面临的可能就是饿死。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虽然明朝经商的人会受到一定的歧视,如果手续齐全,政府也是不能把经商的人怎么样的,商人这一行业自然要比平常读书的儒生要富裕,国家的财政收入还有一部分是这些人捐献的,所以明朝统治者也不能把他们一巴掌拍死。

  为了财政收入,肯定还需要颁布一些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如降低税率,在行业上也多多少少会放宽一些。因为商品经济可观的收益,不少儒生也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从而走上了商贾的道路,同时农业的迅速复苏也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道路。

  明朝后期,天气风调雨顺,农作物生长的也非常良好,到了收获的季节,农民都能填饱自己的肚子,粮食还有剩余,为了不浪费粮食,很多农民也是走上的经商的道路,开始将吃不了的粮食贩卖出去,儒生看到商机之后,自然也会踏上这条改变自己"清贫"的道路。

  所以在明朝晚期,商品经济随着农业的发展,也逐渐复苏起来,明朝也没有像刚开始那样进行严厉的打击,商品经济才得以发展起来。

  当时的苏州、广州等地都已经成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心,平常的小乡镇也因为商品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在这样的商业大环境下,很容易吸引儒生进入商业当中。

  科举不易,从商得意

  自从科举制建立以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样的声音一直激励着儒生,因为只要考取功名或者榜上有名的人,都能有机会进入国家,所以"儒生以诗书为本业",一旦成功就证明自己往后能够拥有财富和权利,但是如果考取不成,在加上生活压力较大,就不得不通过其它方式,求取生存。

  1.科举竞争激烈让很多儒生退而从商

  并不是所有人付出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古代的教育环境也没有很发达,很多儒生都要靠自学来参加科举考试,并不是所有寒窗苦读都能换来金榜题名。

  当所有人都认准科举考试时,天下人为了榜上见名,也都是埋头苦读,所以在明代科举考试的名额和部分官职都得到了扩张,这说明,明朝科举竞争非常激烈,能够考取功名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考取功名的难度加大,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商人买官,很多儒生为了走上仕途,耗费了自己半生的心血,为的就是金榜题名,这让儒生的走上仕途的路更加艰难,这些被儒生视为人生命运转折点的功名,就这样被商人给轻松用银子买去。

  虽然这种做法还是少数,但是也不能否认这种现象对于儒生的影响,所以很多儒生耗其一生都没能进入仕途,商人靠着财富没有才学也能轻易进入仕途当中。

  科举落榜之后,很多儒生也会通过从商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或者经商赚得银两之后再通过买取功名,来让自己进入仕途,所以从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儒生科举考试之后的第二条道路。

  2.商人收入高,让儒生羡慕

  国家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扩大财政收入,就会放宽对于商人的限制,促进商业的发展,同时才能加大税收力度,在政策的激励下,商人也显得十分活跃,在江南之地,很多商人都以财富著称,声称财富可以称霸,当时明朝的商人也不会因"重农抑商"而让为官之人看不起,毕竟"有钱能使鬼推磨"。

  商品经济的发展成就了很多经商者,很多商人也用"日进斗金"来形容自己,财力的雄厚甚至超过了传统的官僚地主阶层,在衣食住行方面也过的极其奢华,和清贫的儒生相比,相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很多儒生就算为官一生,也不一定能达到日进斗金的梦想,看着那些商人过着自己梦想中的生活,很多儒生也纷纷"弃儒从商",很多有经商头脑的儒生在从商之后,也确实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正是这些成功的"儒生",让更多的读书人看到了目标,也走上了经商的道路,相信自己同样是读书人,别人能够成功,自己肯定也可以,最初的目标发生了便宜,越来越多的儒生选择了从商。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当中,读书人一直都受人尊敬,而商人则是唯利是图社会地位一直提不起来,但是在明朝末期之后,这种病态的思想被打破,商人不再是唯利是图的人,儒生也不是一直受人尊敬,两者的差距逐渐被缩小,更多的儒生走上从商的道路。

  1."义"和"利"的思想改变

  商贾又有什么可鄙的,他们经历风险,却要受辱于人,人们眼中更多看到的都是商人发达的时候,但是每一个发家致富的人,都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换来的,他们身上背负着太多压力,最后获得的却微乎其微,从经历艰辛最终才取得财富这个过程来说,他们本身就值得尊敬。

  在明朝这种思考逐渐被人发现,士农工商四种不同的行业,各自有各自的用处,实在不分一个高低贵贱,但是奈何封建时期,很多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经常压制进行从商活动的人,所以商人的作用和痛苦没有人主义,此时越来越多人的都是科举不成之后,才进入商业活动当中来,很多人尽管是商人,但是却也不耽误他们成为一个圣贤君子。

  行业本身就没有不同,没有贵贱之分,只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养活自己的家庭,这种就应该被人尊敬,此时明朝能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也象征着封建思想的束缚也将会越来越小。

  2."重商论"的出现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弃儒从商的人也越来越多,经商的风气也越来越好,商人更加重视的是商品的质量和诚信的交易,不在是唯利是图的商人,商人的思想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商人对于社会的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更多的思想进步人士逐渐摆脱了传统"贱商人"的观念。

  越来越多的儒生文人进入商贾,同时还明确指出,商贾何鄙之有的反驳,同时明东林党人士,赵南认为士农工商,本就没有差别,还极力谴责那些看不起工商业的人。

  很多思想进步的人,开始提出"重商论",并呼吁统治者放宽对商人的限制,改成促进商业的发展,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儒生也进入呼吁的队伍当中,也同时会参加一些经商活动来证明自己。

  结语

  尽管读书人一直受人尊敬,经商之人受人歧视,但是随着明朝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觉悟逐渐进步,改变了"饿死不如读死"的观念,并且开始逐渐走入兴盛的商业大潮之中,越来越多的儒生做出了弃儒从商的选择。

  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就是江南地区,所以这个地区的儒生从商的也越来越多,当读书的状态越来越不好时,经商恰好是一条不错的道路,不仅是儒生很多农民也进入经商的队伍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