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美食 >

祭肉:光山年饭头牌菜,农村宴席的灵魂大菜

条评论

祭肉:光山年饭头牌菜,农村宴席的灵魂大菜

祭肉,读zhǎ(眨眼的眨音),河南光山县的传统大菜,通称米粉肉、粉蒸肉,“祭肉”是光山对这道菜的古语称呼。本文对祭肉的起源、发展和落寞,以及如何找回本来美味,作了线索梳理,也提供了实践操作样品。喜欢这道菜的朋友可以看下去,对饮食文化有兴趣的朋友也值得一看。

吃饱喝足还能大口吃的肉

早年吃过多少次农村大席,光山传统流水席。也吃过数不清的家宴,长大后自己做家宴,到现在还以家宴待客。坚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诚意,当然也有少掏冤枉钱的意思。尤其是近30年来,大小酒店饭菜质量降得比较快,价格涨得也很快,食品安全却防不胜防。市面上如此餐饮环境,实在不如在家做饭吃,不说味道怎么样,起码吃着安心。

光山农村大席,无论红白喜事,席面格局一成不变,流传多少年没有考证。八仙桌配4条长板凳,桌面上先一圈摆放4荤4素8个凉盘,8副碗筷和调羹。桌子中间流出足够的空位,挨个上主菜,新菜端上来,撤掉上个菜碗。主菜根据主人安排,丰简各不同,一般的4热炒、4烧4炖4蒸、一甜一咸两个汤,点心、主食随机上。

光山是稻产区,常年吃大米,极少吃面食。可是农村大席的主食却是蒸馍馍(馒头),尤其独特的是必须和祭肉一起上。按说吃到蒸菜上桌的时候,基本酒足饭饱了,来点主食垫吧垫吧,有那个意思就行。也就是说,吃农村大席,就是为了吃肉,鸡鸭鱼肉整饱才是目的,吃什么馍馍啊?可是这么伴着祭肉一起上,就不多余了。吃过的人都有体验,吃到这个时候,肚子基本饱了,最多来一口馍馍应应景,然后喝口蛋汤就滚蛋。吃席顺序本该这样,祭肉伴侣馒头却改变了人的胃口,还能再填进去,而且是大块的、肥肥的肉。

说到体验,肚子吃饱情况下,再单吃祭肉或者单吃馒头,都不大可能吃进去。可是这两样放一起,一口馒头一口肉,越嚼越香,满嘴流油,下喉顺溜。

祭肉是什么来路

我曾经考证过这个菜名,因为是口语,光山口语还都是古语,古人的话。很多发音跟现在文字对不上号,“祭肉”就是,肉都知道,zhǎ是哪个?所以只有根据读音找菜名,找“祭(zhǎ)肉”的祭字。起先找到“鲊”用到文章里,总感到不踏实,这个字是“鱼”字旁,怎么会是猪肉?应该“肉”字旁才对,起码不该用鱼标识猪肉。

后来找这道菜的历史踪迹,应该是很古老的菜肴,古人的菜肴都与庆贺丰收有关。那就有三个踪迹可寻:一是稻谷种植和野猪驯养,这就能上溯到有文字记载之前的时代;二是烹饪方式“蒸”的起源;三是猪肉和稻米一起蒸熟吃,凑在一起成大餐的机缘。有证据的,稻谷种植和野猪驯养几乎同时代,均有万年历史。蒸锅出现在夏商,稻米和猪肉凑一起蒸熟吃,出现在周代,《礼记》有记载。或许出现得更早,文字记载却只《礼记·内侧》有。

逻辑上,野猪驯养成功,不愁了肉吃;稻谷获得丰收,不再挨饿,都是值得全民庆贺的大喜事。古人做事不会花里胡哨,米和猪肉怎么搞在一起弄熟吃,才是正经事。再联想到古人祭祀,都是大块肉煮个半生不熟,祭祀结束了分割给众人带回去吃。这个活动应该是祭肉产生的契机,拿回去的大块肉,拌了米蒸熟了吃,逻辑上说得过去。

那么,地理位置上,先秦时期分别属于吴国和楚国的江西,经济发达,物产丰富,说是这道菜的发源地,逻辑上也是成立的。然后于明末清初大移民,江西老表把生活习俗带到江淮地区,祭肉自然落户光山县了。

陆续做个几十年祭肉

光山人至今有着很多江西老表的生活习性,譬如男人爱做饭,做菜重口味,爱种爱吃急辛辣椒(个不大却很辣),当然包括祭肉。

记得父亲做祭肉很好吃,逢年过节,再穷也要想法做一道,那个香被深深刻在记忆里。等我参加工作后,也爱做这道菜,只是找不到门路。还爱着面子不求教父亲,自己犟着劲做实验,每次效果不一样,基本都不达标。记得只有一次,父亲尝了后给了肯定,说:“这次有点像那回事了”,其实还是不完美。

就这样懵懵懂懂,一年做得几回,做了几十年。直到老了,有时间琢磨食材食理,才发现做祭肉的诀窍。再做就次次完美,可惜父亲早已作古,不能亲口品尝鉴定了。

祭肉的香味丢哪了

记忆深处,农村大席的主味调,突出是祭肉的香。从村边路过,闻到这个味道就知道村里办大事,吃大席,典型数着洪七公的徒子徒孙,个个有闻味寻宝绝活。40年前,交通和通讯还不发达,没有电话导航BB机,电车滑板三蹦子,他们能顺着祭肉的味道径直找到宴席,好吃好喝饱餐一顿。

可是这道宴席的灵魂菜,不知何时失去了味道,突然不香了。还不是“不香”的不香,是真的没有了原来的香:炒焦香的米,拌了猪肉蒸熟那个吃饱了还能大吃的香肉。为此我花了很多心思,琢磨问题出在哪里。后来找到原因:先是市场出现假八角,大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现在不把真假货放一起对比,我还没把握认准确。其次是大米变了,光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推广种植双季稻,杂交稻品种,大米不香了。然后接着饲料猪肉,没了养一年的土猪肉了。

就这样,做祭肉的主要材料:八角、大米、猪肉,统统不香了,其他材料也有很大变化。甜面酱没了酱香,甜酒酿不甜了,唯有鲜姜和香葱没变。于是,技术再熟练,难以做出香香的祭肉了。

找回祭肉当年的味道

这两年的条件在变好,假八角基本绝迹,东北大米挑着买,做甜酒酿有了传统的酒曲,就差土猪肉,自然散养,不喂全价饲料,一年才长大的猪肉。也是机缘到了,有朋友送来山里养大的土猪肉,材料齐活,可以做出过去香香的祭肉了。

做法分三个关键步骤分享:

第一步,制作祭面。

受工业化的影响,如今的祭面(拌肉的米粉)有了成品供应,因为嫌制作麻烦,基本都是买现成的。这是一个大问题,祭面是祭肉的灵魂,决定着这道菜的味道。我看了很多成品祭面蒸出的祭肉,看着像那回事,就是没有祭肉特有的香。

其实制作不难,我这次做三盘子祭肉,用了半斤五常稻花香大米,5个八角,把米炒到焦黄,挑去八角,再把米破碎。破碎技巧在于别磨成粉,破成碎米时自然有粉。

第二步,腌肉拌粉。

取了一块肉,二斤的样子。因为是家庭制作,不需要外观多好看,就顺手切了。祭肉的腌制很关键,但是不难做。如果是商品菜,要用五花肉,按照比例切片,为的是码盘整齐好看。

切好的肉,用香葱段、拍姜剁剁碎、甜面酱、甜酒酿、生抽腌制10分钟,拌入祭面,调拌到每块肉都被祭面全部裹住。然后码盘,肉皮部位向下,一块一块紧挨着,码放一层肉。

第三步,上笼蒸肉。

蒸锅烧水,把肉盘放里面,待到水烧开了,盖住锅盖,上大气了调火候到中火,一个小时关火。

蒸肉也没难度,蒸肉时间没定数,根据肉质决定,商品猪肉容易烂,50分钟就好。土猪要一个小时,火还要大些。蒸肉时间的掌握原则:宁长勿短。蒸肉有个特点,肉再烂,菜式外形不会变。蒸肉一般都是大块肉,越烂越好吃,到嘴里一抿就化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