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教育 >

仅招第一学历名校生、全日制毕业生,学历歧视为何有禁不止

条评论

仅招第一学历名校生、全日制毕业生,学历歧视为何有禁不止

“要求第一学历为985/211”“本科须是‘双一流’”“仅招全日制毕业生”……此类招聘信息在如今的就业市场屡见不鲜。

作为天津某985高校的应届博士生,刘畅应聘了两所211大学的教职,却均未通过简历初筛,其中一所学校反馈:“第一学历有点弱。”这让本科毕业于普通院校的刘畅十分沮丧,“读博期间,我在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本以为至少能获得面试机会。”

 

随着求职竞争愈发激烈,不断细分的学历日益成为用人单位倚重的筛选指标。尽管帮助企业提高了招聘效率,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岗错配,严重有悖就业公平。

“第一学历歧视”现象无处不在

近日,某知名招聘平台对1300位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职场人的一项调研显示:7成受访者曾遇到“第一学历限制”。有4成受访者表示,曾接触到过明确标注“985/211本科优先”、“仅限统招/全日制本科”等要求的招聘信息。

 

“‘双非’像一种烙印,抹杀了我高考后的一切努力。”韩嘉欣是大连一所“双非”院校(即非985、211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曾获得学校一等奖学金,在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世界500强企业等单位实习。

但这样堪称丰富的履历并没有减轻她的求职难度,她投递出60多份简历七成都石沉大海。在一家金融企业招聘里,韩嘉欣通过层层选拔来到最后一轮面试,却被问到“你的学校不是211吧?”韩嘉欣也遗憾落选。

“体制内”单位招聘时,也有明显的学历“偏好”。有求职者表示自己近半年来参加了多省市组织的十余次考试,有的单位仅面向“双一流”高校招聘,还有单位规定,“本硕均为985”可以拿到额外补贴。

经常遭受区别对待的,还有非全日制毕业生。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超八成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因学历在就业过程中受到过歧视。

筛选能力不足成“幕后推手”

谁是“第一学历歧视”现象的“幕后推手”?有人力资源专家认为,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每年都有上千万大学生毕业,激烈的就业竞争加剧了学历歧视。

某互联网公司负责校招工作的冯瑞表示,一些“大厂”毕业季会收到十几万乃至几十万份简历,人事部门没有精力逐一判断,学历筛选被认为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方式。

此外,筛选能力不足也成为学历歧视另一重要因素。用人单位缺乏筛选工具,难以精准地鉴别求职者之间的素质差异,而求职者的教育背景确实与其能力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还有些处于强势地位的用人单位,热衷用名校生“装点门面”,不考虑岗位的实际需求。

“学历歧视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负面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表示,用学历将人才标签化,忽视了求职者的差异性和能动性,这不仅会破坏就业公平,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容易造成资源错配,不利于人才活力的充分释放。此外,这种“名校情结”无形中会将就业压力向基础教育阶段传导,加剧高考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