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唐诗中最气魄雄浑的一首,被后人称作“五绝第一”,至今多个谜团

条评论

唐诗中最气魄雄浑的一首,被后人称作“五绝第一”,至今多个谜团

俗话说,诗因景而灵秀,景因诗而名重。

但此二者的关系明显又是不对等的,我的意思是说,相比于“诗”,“景”明显更“占便宜”。诗歌不过借助了它的灵秀,给予它的,毫不夸张地讲,可能是千百年的影响力。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景可以没了色彩,可以风光不再,但因为诗歌的缘故,它永世都在那里。

譬如说,因为一首《登鹳雀楼》,今天的我们,都知道一处叫“鹳雀楼”的景致。

鹳雀楼早在唐朝时就已经是名胜,当时之人曰:“楼在河中府,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及至宋代,它被称作“江北第一名楼”;只可惜,公元1222年左右,当蒙古的铁骑南下进攻时,出于防御的目的,金朝守将亲自下令烧毁了它。

距离鹳雀楼的毁灭,如今已经过了800年,800年的时光,消磨掉我们对它的记忆了吗?

很显然,因为那首《登鹳雀楼》的古诗,连小学生都知道它。但正所谓,越是熟悉越容易掉以轻心,关于这首诗歌,其实处处都是谜团。

1,作者之谜

说起“鹳雀楼”,早在唐朝之时,就有很多文人以它为题赋诗。

这些诗歌中,有三首最为出名。分别是诗人畅诸写的、李益写的,以及据说是王之涣写的那首《登鹳雀楼》。

至于这三首诗歌,清代评论家以为,李益写得最差,“去王、畅二诗终不可以道里计”。畅诸那首“兴之深远,不逮之涣作,而体亦峻拔,可以相亚”。

但毋庸置疑的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还得是那首可能由王之涣写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人推举此诗为“五言绝句之巅峰”,诗评家给出如下评语:

“两对工整,却又流动,五言绝,允推此为第一首。”

现代人编写的“唐诗排行榜”,《登鹳雀楼》排名第四,同时,它又是排名第一的五言绝句。

《登鹳雀楼》这么有名,但说到其作者,笔者却总是用“据说”“可能”等含混字眼。作者之谜,的确是该诗的一个疑团。

今天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王之涣作《登鹳雀楼》。”其实是宋朝人给出的答案,该说法最早见于公元986年左右,学者李昉参与编写的一本《文苑英华》。

这里边有些许漏洞。

李昉所处的年代,距离王之涣生活的盛唐,少说也得两百多年。所以,诗歌的作者是王之涣这一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邪门的是,李昉在那本书中,只给出了结论,并没有提出具体资料的来源。

所以,后世的学者们,纷纷给李昉“加戏”,假设他亲自登上了鹳雀楼,假设他从楼壁上的题诗中,看到了王之涣的名字,因为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从而给出这个答案。

顺着这个思路,争论的焦点就变成了:题诗真迹究竟能否保存200年。

一派学者认为完全有可能,他们说鹳雀楼上的诸多题诗,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地的《府志》如此写道:

“唐世诸公犹多题咏,历宋至金明昌时犹存……”

有的学者认为,古代的时候,寻常的题诗,保存三五十年已属不易。毕竟,即便墨迹能够持久保存,墙壁也未必那么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