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范曾:将复刻品的画作卖到700万,世人对其褒贬

条评论

范曾:将复刻品的画作卖到700万,世人对其褒贬

范曾,开创“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先驱者,被称作中国当代集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提倡要回归古典与自然,坚持其“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

但世人却对其褒贬不一,其中不乏有文学艺术大家的评价。故作姿态、自我炒作、技艺不精,是人们打在他身上的标签,得其三昧、独具匠心,也是人们刻在他身上的烙印。

一、艺术生涯的开端

范曾,出生于十三代诗人文学世家,与家人共居于江苏南通城外。作为诗人文学世家的后代,他也继承了他们家族里共有的文学艺术天赋,四岁时就可诵《岳阳楼记》与《木兰辞》,并夺得当时南通一儿童比赛的特等奖。在小学时也多次获得嘉奖,堪称品学兼优。

之后他更加不遗余力地发挥着自己的才能与天赋。十三岁时加入了南通市美协,并与袁云生、顾乐夫三人并称为“南通三小画家”。十七岁后,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和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其才学实力可见一斑。

未及毕业,范曾就进入蒋兆和画室,毕业创作时的作品,不仅有刘凌沧先生作为他的辅导老师,甚至还得到了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首长诗。之后还得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机会,随沈从文先生编绘中国历代服饰资料。

少年至青年的一系列经历,可以说是完完全全地证明了范曾于艺术乃至其它领域的才能,而这一切,只是他人生的开始。

二、得鱼忘筌之辈

范曾虽为才子,但真正让他得以被大众所注意到,是因为他那幅毕业作品《文姬归汉》。说来他也算得上投机取巧,当时话剧《蔡文姬》使得郭沫若先生声名鹊起,范曾便立马创作出《文姬归汉》,整日请求郭沫若先生为他题词。郭沫若许是出于对文姬的喜爱,和对后辈的爱护,便题了一首长诗,却未曾想到范曾借此大肆宣传,使得他的名字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别人往上爬楼梯,范曾往上登别人的性命。”这句话在艺术界可谓是流传甚广,而且也说得是恰如其分。据说范曾干过不少过河拆桥之类的事,沈从文先生可能算是其中最痛心的了。

在临近毕业时,范曾给沈从文写信,常常对他表示自己的关心之意,甚至在黎明时分上门拜访沈从文,说道,在梦中见到先生病重,顿觉不安,便来拜访先生,想确认先生是否安好。

深感诚意的沈从文便安排范曾跟随自己工作。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自己遭受到巨大煎熬的时候,是范曾添上了一大捆薪柴。曾被自己提携的后辈竟将自己当作了垫脚石踩进了污水里,“十分痛苦,巨大震动”,这是沈从文先生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自此,他再未提及范曾。

三、流水线画作营销

说到文人大家,大家的第一印象一般都是仙风道骨、与世无争。但范曾可以说是与这两者都贴不上边。他算得上是文人中自我营销非常成功的案例。为了让自己能够长期活跃于艺术界,他时常折腾自己,无论是借由他人作为辅助向上走,还是自己炒作自己,虽很多人都不屑于他的作为,却也不得不说他总归是办到了别人都没办到的事。

就例如他那副拍出了400万高价的《老子出关图》,原也只是让众人感叹其价竟然如此高昂,但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将《老子出关图》稍作修改之后,又将这幅复刻品的画作,拍出了高达700万的天价。两幅画之间,差别甚小。

收藏家郭庆祥曾批他流水作画,不求艺术创新,只顾复刻自己原有的作品。范曾对此未明显表示否认也未作出太多回应,反而借郭庆祥将自己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但买卖画,也是个两厢情愿的事,有人想画,有人愿意买账,旁的人终究也是说不得什么。

四、兼济天下

虽然范曾如此赚取钱财的方式引得部分人不满,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在慈善事业上的热情和巨大贡献。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时,范曾就捐出了1000万元人民币用于赈灾。不说是在十年前,便是放在现在,1000万也是一笔绝不算小的数额了。在那两年后,青海玉树发生地震时,他再次拿出了1000万元作为赈灾款。

此外还有很多,“非典”时期的50万元,用于修建图书室的100万元,为了抢救四川省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捐出的300万元等等。这一笔一笔加起来,汇聚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河流,其背后代表着的,正是范曾对慈善事业的无私帮助与热情。

也许还是会有人认为,范曾以一种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创造作品,不追求艺术的美与境界,不去向往更高的绘画水准,只是将其作为自己赚取利益的工具,来获得了如此多的财富,做慈善也只是为了替自己博得一个有着“大义”的名头罢了。

大部分人向来是喜欢吹嘘自己如何如何的,其中也不乏有着空口说白话之辈,众人也只能闻其声,不能见其事。但范曾是做到了的,是切切实实地拿出了这些东西用来帮助其他人的,不管他立意究竟为何,我们都不能否认掉他所作出的贡献。

著名时事批评家李敖曾这么评价范曾,说此人人品有问题。“画,乍看不错,但看多了,千篇一律;字,做作讨厌,账房的毛笔字而已。”而季羡林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评价,在他认识范曾的过程中,他走了三步:第一步,他认为范曾只是画家,第二步,他认为范曾是一名国学家,第三步,他认为范曾是一个思想家。

诸如此类的对立看法数不胜数,也充分说明了不可仅以一方面去判断一个人的是非对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