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15本书读懂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条评论

15本书读懂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别害怕,小编吟诗,主要是突然决定要高大上一回,来推荐一些跟中国文化相关的书。

说到中国文化,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一定是经典,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等。鉴于大家都知道,小编在这里就不强调了,如果有人不服,请直接移步:中信国学大典。

本期,小编推荐的书大多是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大部分书都是现当代作品,只有极少数的古代作品,由于小编特别的偏爱,才特意放上。

15本书读懂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国史大纲》

钱穆 著

商务印书馆

2010年2月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之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钱穆说,写作本书有两个目的,一是将国家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二是从旧历史中映照出中国的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给革新者提供一个参考。

钱穆是在战火纷飞中,从北大到西南联大,辗转大半个中国,在窘困、物资紧缺和内忧外患的状况下写就的本书。这样艰苦的环境反而让钱穆对中国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必得了解本书所讲的历史。

15本书读懂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惠此中国》

赵汀阳 著

中信出版社

2016年6月

点击封面购买

上下五千年,除了成吉思汗他们全家都有点暴躁之外,中国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帝国。

一个脾气好到懒得扩张的帝国,之所以能保持着扩张的姿态,主要是因为独特的成长方式和游戏规则——中国的扩张不是主动向外扩张的结果,而是来自外围竞争势力不断向心卷入漩涡的结果。

早期的中国人,为了争夺物质利益和精神资源,主动向中原靠近,形成了一个“漩涡”动力模式。这个模式一旦开启,就停不下来了。

兴衰得失一时计,是非成败转头空。漩涡的模式形成了古代的中国,中国的文化,也深受影响。而现如今,中国早已进入另一种模式。

15本书读懂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葛兆光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儒家、道家、佛家,这样的一个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吗?

如果你用走近科学的方式来几个反问,你就会发现,原来所有的一切都还在。比如,聚餐的时候长辈坐中间;人去世后,那些繁琐的礼仪一步也不能少……

在古代,家国制度的建立都依靠儒家文化。由此,儒家生成了一套又臭又长,非常繁琐的制度。反倒是一心炼丹求长生的道教,清新脱俗,令人向往。至于后来传入的佛教,在世俗的中国人面前,想要保持高冷简直是活不下去。

绝大多数中国人,在对待儒、道、佛的时候,充满了实用主义,谁管用信谁。古代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依然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15本书读懂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张宏杰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年8月

国民性,指的是一个国家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因素。

当然,国民性也并非一成不变的。作者认为,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如同瀑布一样,飞流直下,越来越恶化。如果说春秋时代的中国人还算单纯淳朴,唐代人至少还雄健阳光的话,到了清代,中国人就只剩下流氓气质了。

我们的人民本来是没问题的,大家也并非天生适合做绵羊,只是被专制制度奴役太久,民族气节就退化了。

制度影响社会,社会改变个体。胡适说出了真相。

15本书读懂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孙隆基 著

中信出版社

2015年11月

点击封面购买

你体验过中枪的感觉吗?阅读这本书的感觉就是,你刚心服口服地献上膝盖,然后作者就毫不留情地给你两枪。

本书探讨的是在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以人伦关系为最终导向的人生哲学,从而产生的种种现象。说简单一点,就是中国人有很多臭毛病,也就是所谓的劣根性。对于这些劣根性的东西,鲁迅批判过、李宗吾咒骂过、柏杨讨伐过、龙应台想要一把火烧掉。

作者强调的是,这些问题都是有原因的。直到今天为止,很多根深蒂固的文化因素,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整个国家对人民的管制基本上是家长对子女的强制性管制,把人民唤作老百姓似乎是更妥当的说法,因为老百姓有口饭吃就够了。

15本书读懂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潜规则》

吴思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2月

让我们看着这个标题笑而不语两分钟吧,虽然你有话要说。

本书所讲的是官场上的潜规则,那些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的不成文的规矩。潜规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但是它一旦出现,就很难消亡。潜规则好吗?不好,潜规则绝对是中国文化中危害很大的一种存在。那么潜规则为什么没有被抑制?因为有时候它真的好用。

人在年轻的时候,往往不太理解,也不屑于理解。但是等到工作几年之后,很多人在无形之中会被这个东西吞噬掉。潜规则就像无脸怪一样,胃口大到不行。

15本书读懂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亚财政》

洪振快 著

中信出版社

2014年3月

点击封面购买

有了潜规则,就会出现相应的配套制度,尤其是“钱规则”。

为了适应一个潜规则的官场世界,“亚财政”出现了。亚财政是当官的人利用权力重新瓜分社会财富的集体现象,其实就是腐败另一种清新脱俗的说法。

在亚财政的状态里,吃苦受难的当然是吃瓜群众了。你想想,本来作为吃瓜群众的你总共有两个瓜,一个交给政府,一个留着自己吃。结果有了亚财政,你还得把自己吃的一大半交给当官的吃。最后瓜不够吃了,社会肯定得崩溃。然后重新来一个新的政府,征服承诺不偷吃群众的瓜,可是官员没有承诺。

这种文化,也是导致中国朝代更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无论更迭多少个朝代,这种文化似乎很难灭绝。只要潜规则还在,“钱规则”也就不会走远。

15本书读懂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官场现形记》

李宝嘉 著

中华书局

2013年7月

古代官场行事规范的百科全书,几千年做官诀窍尽于此。

作者站在封建社会的尾巴上,吐槽封建社会的官场腐败,现在想来,没有被删帖真是有些不可思议。一百多年过去了,今天的读者对这本书的关注,似乎在证明这个社会依然挣扎于泥潭之中。

小说揭露了官场的诸多规则潜规则,今天处处碰壁的人,依然能从中找到许多事情的影子。这一规则本不适用于现在,但用的人大有人在。

15本书读懂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士与中国文化》

余英时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年8月

如果说官场的复杂和勾心斗角导致了乌烟瘴气的话,那么“士”就是空气净化器一般的存在了。

“士”,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知识分子。表述不够准确,要划掉今天的,“士”,大致相当于西方世界所描述的“知识分子”。

从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经延续了2500年。他们是承担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是人类基本价值的维护者。

当然,士的传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中国个阶段的发展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于世。“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努力吧!

15本书读懂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孔子的智慧》

林语堂 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年7月

当年,跑遍好几个省,也没有得到重用的孔子,大概也没想到,自己的思想有朝一日会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毫无疑问,孔子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士”。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乃至周边国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今天,孔子的智慧更是走向了世界。

本书是林语堂先生为了给外国人介绍孔子,专门写的书。偶尔迂腐,偶尔狂放,偶尔自嘲,偶尔嘲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个有理想,在现实中却不得志的人。

作为脚踏中西文化两只船的国学大学,林语堂通过自己幽默,让人看到了从2000多年前一直活到现在的孔子!也让人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士”的重要性。

15本书读懂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儒林外史》

吴敬梓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年5月

有一句话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拿名媛来做比喻吧,世风日下,真正的名媛也都快绝迹了,这时候,自然要假的名媛出来撑场子。士也是这样,在一个没有士的年代,会出现很多假士——打着学问的幌子求功名。

吴敬梓冷眼旁观,记录下了这一群人的嘴脸,这一波假差点打灭了整个士圈,幸好还有几个真金不怕火炼的。

吴敬梓给这些人的建议是:“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若是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

怎么说呢,千万别得罪写东西的。张扬大概没想到,在低调半生之后,能以500W+的形式张扬一回;范进则更没想到,中个举还要被人笑上几百年。

15本书读懂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

翟学伟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9月

没有官场的那些蝇营狗苟,也无需担忧在历史的长河中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唯一重要的就是人情面子了。这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对中国人而言,脸上无光显然比肚里没粮要严重的多。

中国人之所以看中人情面子,是因为个人的生活、成长,家族的兴旺、发达,都需要人情来打点和疏通。在此基础上,人情与权力有了紧密的联系。靠山、撑腰、走后门,这些关系都是人情和权力进行的交易。

当然,在这样的交易中,能捞到好处的永远都是少数人。当规则、理性和制度被抛弃时,社会资源、社会支持只会向少数人倾斜,仗势欺人的威权却由此诞生。

15本书读懂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看到这三个字先别激动,本书作为中国第一本世情长篇小说,写的可不止西门庆床上那三千多字的事儿(虽然那三千字挺重要的吧)。

《金瓶梅》是《水浒传》的同人小说,借着《水浒传》的外壳,展现了晚明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现象。西门庆的官场和情场,金瓶梅三位女士超常的欲望,一个病态社会下无人生还的悲惨景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