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健康 >

探索心脑之路,高擎创新之旗

条评论

探索心脑之路,高擎创新之旗

中医传统中素有“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争议。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调经论》亦云:“心藏神。”又如《灵枢·邪客篇》有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均强调了“心主神明”的重要性。

  但同时,《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本草纲目·辛夷》有云:“脑为元神之府。”《本草备要》中有“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的记载,均强调了“脑主神明”的重要性。

  近代中医学家结合医学发展,总结前人经验,围绕中西医结合的基本方针,逐渐提出“心脑共主神明”理论。近代中西医结合的代表性人物张锡纯就认为:“人之神明,原在心与脑两处,神明之功用,原心与脑相辅相成。”

  守正不拘泥,创新未敢停

  中西医结合从未停止,传承与创新也从未停止。20世纪90年代,步长脑心通发明人赵步长教授、伍海勤教授、现任董事长赵涛等人,在继承和发扬中医学遗产基础上,首次总结并创立了“脑心同治”理论。这一理论有着深刻的中医理论渊源。

  现代中医学理论普遍认为,心、脑是相通的,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人体的精神意识、运动调节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对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不能单纯考虑一个器官,而应注意心、脑二者的关系,采取相同的治法即“异病同治”来治疗。而“脑心同治”理论是在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治病原则指导下,依据心、脑密切的生理关系及心脑血管病变共同的病理基础(即动脉粥样硬化)提出的,是心、脑血管疾病辨证治疗的中医整体观思维的创新与发展。

  通俗来讲,人的血管好比是一根供应热水的管子,长期使用就会使水中的水垢沉积在水管壁上,使管道变细,通水量减少。血管也是一样的,人体里的“水垢”,如脂肪等也可以积存于血管壁上,引起血流不畅,导致携氧力下降,血液粘稠,血压升高。中医采用气血调整的方法来进行治疗,激发人体自身的力量来疏通,也可以说是给血管“搞卫生”,人体发挥潜能把血管壁上的水垢清除,在不扩张血管的情况下使血液自己流通,由此达到治疗的目的,这是标本兼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