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萨马兰奇在信中祝贺杨兆群的刻纸作品《从雅典到北京》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条评论

萨马兰奇在信中祝贺杨兆群的刻纸作品《从雅典到北京》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当年,得知北京申奥成功,杨兆群很激动,想为奥运做点什么。他历时4年,创作出一幅长29米(象征第29届奥运会)、宽2.008米(象征2008年奥运会)的巨幅刻纸作品《从雅典到北京》,在剪纸界和体育界引发强烈反响,连萨马兰奇都被作品的技艺、寓意深深折服。

  近日,在江苏常州金坛举办的“南寻北找——杨兆群民间剪纸收藏展”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杨兆群向记者讲述起他与剪纸的故事。

  剪纸根据工艺手法不同,分为剪、雕、刻等不同类型,在不同地方,剪纸也就有了不同的叫法。在江苏金坛等地,艺人们使用的是刀刻法,因此剪纸又被叫作刻纸。金坛刻纸早在隋唐时期就已出现,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1955年,杨兆群出生在江苏金坛的一个普通农家。他家右手边住着一个刻图章的老伯,儿时的杨兆群经常去老伯家玩耍,一来二去习得了一些刻刀的基本技法。杨家左手边还有个做鞋花的人家,杨兆群也常去玩,看着那些有趣的鞋花花样,他试着用从右邻老伯那里学来的刻刀技法去刻鞋花花样。那时的他不会想到,这辈子都离不开刻刀了。

  杨兆群从未专门学过刻纸技艺,但爱画画的他,以刀作笔,在一张张纸上开始了对世界和生活的描绘。上初中时,杨兆群创作的刻纸作品《样板戏人物》入选县中小学生美术作品展。20岁那年,他被选入县文化馆的美术培训班,一边画广告画,一边创作。不久,他的刻纸作品《大干促大变 普及大寨县》入选江苏省首届农民画展。1979年,他的作品《普天同庆》又被选送到挪威、芬兰展出,受到国外艺术界的好评。刻纸是个精细活,一刀不慎,全幅作废。杨兆群的刻工了得,绝少废品,且刀法细腻、线条流畅、顿挫有力、内柔外刚,因此得了个“杨一刀”的雅称。

  刻纸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但杨兆群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总能新意频出。20世纪80年代初,杨兆群在农村当电影放映员,除了放电影,还承担着宣传政府政策的责任。怎么宣传呢?大多数放映员在放电影前,只是照本宣科把政府文件读一遍,而杨兆群发挥自身所长,把政策“翻译”成刻纸作品上的人物和故事,然后用电影幻灯片播放,深受群众欢迎。

  “从那时起,我就意识到,刻纸艺术要想获得现代人的认可,必须跟时代和生活结合。”杨兆群说。因此,北京奥运申办成功,杨兆群创作出从《从雅典到北京》,用刻纸艺术讲述了百年奥运史;为宣传民族团结,他推出《华夏一家亲,同为圆梦人》,呼吁人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讲述千年大运河的故事,他主持创作了百米长卷刻纸作品《大运河》,刻出了运河两岸千年的繁荣。除此之外,他的其他作品,如《鹊桥会》《丰收的喜悦》《同心大结》《和谐》《晚作》《梁祝化蝶》,无不紧贴时代脉搏,把握时代主流,以艺术的、审美的、形象的方式为时代精神赋形。

  传统文化从来不是一潭死水,它总是在不断流动变化的过程中延续自己的活力。为了让刻纸更好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最近这些年,杨兆群还将刻纸艺术与汽车、时装、游戏等结合,不断在跨界中寻找新的方向和可能。比如,他利用刻纸作品的镂空性,设计出一款刻纸LED床头灯,刻纸在前,灯在后,放在卧室里,既美观,又实用。又比如,他利用刻纸为手游《三国志幻想大陆》中的貂蝉设计皮肤,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来了次完美融合。

  在50多年的刻纸生涯中,杨兆群用一把刀、一张纸,刻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刻出了现实世界的精彩,也刻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尽管作品获得了各种国内外大奖,且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收益,但杨兆群总觉得,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因为他发现,大量剪纸老艺人,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引起社会的重视,他们离世后,其技艺和作品也随之成为绝响。

  为了帮剪纸老艺人多留下一些东西,2010年5月,杨兆群开启了持续至今的寻访之旅——一一拜访民间剪纸老艺人,用摄像机记录下他们的生活和技艺,同时搜集整理他们的代表性作品。

  第一站是剪纸大县陕西安塞,拜访的是安塞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金爱,当时她已88岁高龄。“老人只有一间房子,她跟儿子住在一个炕上。她给我看她的剪纸作品,让我挑。我象征性地挑了7张不同门类的作品。”杨兆群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细节。离开高金爱家,杨兆群一行人在山岗上停下脚步,回过头拍摄老人家的房子。这时,老人的儿子追了上来,递上5斤小米和一卷报纸。报纸里包着100张剪纸作品。“我妈让我把这些送给你,她说这些东西放在你那里,比放在她那里更有意义。”老人的儿子说。

  捧着那些珍贵的剪纸作品,杨兆群觉得那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和责任。此后,杨兆群带着老人的作品到各地办展览、讲课,希望将老人的剪纸技艺传承下去。

  一年后,高金爱便去世了。得知消息,杨兆群心里不是滋味,意识到寻访老艺人工作的紧迫性。一次,他在甘肃平凉出差途中,听说陕西延长县剪纸艺人刘兰英身体不佳,便花了1800元连夜打车赶到延长县采访老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没多久,老人就去世了。

  十几年间,杨兆群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行程达数十万公里。截至目前,他已走访了76位剪纸老艺人,年纪最大的100多岁,最小的70多岁。而这76位剪纸艺人,目前已经有16位过世,杨兆群觉得自己在跟时间赛跑。

  这些年,杨兆群先后收集各种剪纸作品45000多张,这些作品从明清到现代,各具特色。“很多珍贵的作品如果不整理,子孙后代就看不到了,希望我的努力能为国家剪纸艺术留下一些资料和历史记录。”看着收集来的一箱箱珍贵的剪纸作品,杨兆群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修建一座剪纸艺术博物馆,既为这些宝贝找一个安身之所,也为中国的剪纸艺术营造一个传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