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面对人生沉浮,苏轼怎么做

条评论

面对人生沉浮,苏轼怎么做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9月26日下午,四川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内,东坡盘陀像处传来朗朗诵读声。在“东坡大家讲”名家系列讲座第七讲中,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首届十大最受欢迎教师周鼎,以“问汝平生功业”为主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苏轼沉浮的一生娓娓道来,并与大家齐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氛围感十足。

 

性格成政治悲剧的诸多因素之一

“在讲苏轼的贬谪生活之前,我希望把苏轼放在一个更为具体的时空里。苏轼的出现,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因为他生活在一个空前绝后的时代。”讲座伊始,周鼎老师率先讲述了北宋的政治环境,称“北宋政治在让你热血沸腾的同时,又往往喜欢带给你扼腕叹息的遗憾。”

接着,他从神宗变法中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治立场问题,引申出苏轼作为“温和的改革派”的“不同”“不随”和“强己力行”。“一次一次的改革引发了激烈的党争,站错了队,就可能错过自己政治的前途,而这恰恰就是苏轼一生政治悲剧的来源。”

周鼎非常欣赏苏轼的个性及思想特征。“苏轼认为,真正的好文章,应该像森林一样,有多种生态,他拥有跟我们现在人一样的多元价值观,你好他也好,各美其美。同时他又始终坚持人格的独立,这个后果也意味着,他一次又一次地被疏远到政坛边缘。可是苏轼又是一种强己力行的人,他希望能为国家、为朝廷、为人民办实事,这也成了他政治悲剧的诸多因素之一。”

随后,周鼎从苏轼调任湖州太守讲起,“虽然是在地方上当官,但苏轼的名气太大了,全国知名,就像现在的顶流网红,每写一首诗,都能引起很大的反响。”尽管居江湖之远,但苏轼一直心系庙堂,常常借助诗文发声。“从杭州到密州、徐州,再到湖州,看上去很顺,但对苏轼而言,都是巨大的挫败。无论是他的自我期许,还是朝廷最初对他的期待,都没达到。他不满,朝廷也不满,矛盾越来越大。”

宋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按惯例给皇帝写谢表,感谢知遇之恩。然而,这篇《湖州谢上表》,尤其“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四句,却成了御史言官们攻击他的导火索,从而引发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乌台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