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汽车 >

躺赚18年的国产神车,也要撑不住了

条评论

躺赚18年的国产神车,也要撑不住了

提起华晨汽车,有人先想到的是关于“华晨宝马”抠标的段子。

虽说“华晨宝马”遭人嫌弃,可也难掩它在国内的辉煌战绩,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第一辆进口车就是来自这里。

凭借宝马的名气,大家才了解华晨汽车旗下的金杯客车、华晨中华等系列产品。

但知名度有了,问题也随之而来。

长期依靠宝马“输血”获利,导致华晨汽车自主研发能力逐渐消失,这不,最近又摊上事了。

先是连续三天,华晨汽车集团旗下多只债券的价格出现暴跌,19华汽01跌幅最大,从90多/张,跌到54.800元/张。

再是债务总额高达1226亿元,资产负债率接近70%,华晨持有的15亿股权它家公司股权被法院冻结。

怎一个惨字了得?

01

沈阳金杯:麻雀变凤凰

华晨汽车的前身,是沈阳金杯客车厂。

听起来是正规厂,可实际上一盘散沙。

1、史上最牛“接盘侠”,实现赴美上市

沈阳金杯成立于1987年,是一家由50多个小型汽车修理厂和部件厂拼凑成的国有独资企业。

主要出产的海狮客车每年只能卖出2000辆,99%的零部件都是从日本进口的,时值日元狂涨,工厂的回笼资金还不够买零部件。

人员涣散、设备老旧、资金缺乏,是当时沈阳金杯厂的现状。

为了盘活这个厂子,金杯老总赵希友想到发行股票的办法,他募资规模是1亿股,每股1元。

这么搞了一年多,也只卖出了2.7万股,毫无进展。

就在赵厂长一筹莫展之时,华晨汽车的“大救星”来了。

一个梳着大背头的中年商人上门拜访,开口见赵希友的第一句话就是:“请你把剩下的股票都卖给我吧。”

还放下狠话:“我要让金杯成为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

他以1200万美元买下金杯汽车40%的股份, 并且在1992年真的实现赴美上市。

只是名字已经不叫沈阳金杯,而是华晨汽车集团。

要知道,这可是中国第一家赴美上市企业,别说中国,那时候连经济更发达的亚洲四小龙都没去纽约敲钟的经历。

这个敢放狠话并说到做到的人,正是曾经的华晨汽车董事长,仰融。

2、“不把华晨搞上去,我就走人!”

公司上市两年后,仰融发现整体面貌仍是老国企的样子:体制陈腐,混日子的大有人在。

于是仰融与沈阳市新领导班子提出对赌协议,并承诺两三年管不好自动交权。

改革先从内部换血开始,仰融任命其得力干将苏强出任金杯客车总经理,并请两名高级工程师给自己上课,培养自己对汽车行业的兴趣和判断力,此外还在1995年年底赴日本考察金杯的合作方——丰田汽车。

他对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极为着迷,一回国便组织中层干部赴日培训。

真正让金杯客车走向大众视野的是叫“海狮SY6480”的新车型。

当时这款车对标的是长春一汽“小解放”的客车。

说起来,“一汽”还是金杯汽车的第一大股东。

也因为此,仰融三番五次和一汽老总耿昭杰沟通,想要双方合作生产轿车,但一汽内部坚决不同意,加上其他硬性霸权条件,逼得仰融不得不和一汽PK。

于是金杯推出新海狮型客车,销量逐年递增,从最初的1万辆,到2000年更达到10万辆,连续5年销量在全国轻型客车排第一位。

那时候大街上随处可见金杯面包车,甚至连影视剧里都是这样的标配。

而一汽的“小解放”一站溃败,仅两年后,就退出市场竞争。

这场胜仗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金杯客车的存在,并在国产汽车行业建立了巨大声望。

后来,公司引进德国技术和设备,打造一条年产10万辆轿车的生产线。

其中,最瞩目的要属2002年和宝马的合资项目。

但谁能知道这样的合作,注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02

成也宝马,败也宝马

2003年,宝马集团与华晨汽车联手成立中国华晨宝马合资公司。

华晨负责市场渠道,宝马负责技术品牌,两两结合,迅速打开了路,华晨宝马成为集团的利润奶牛。

可以说,有德国宝马的黄金招牌,华晨一路躺赢。

1、有宝马,华晨一路躺赢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1年--2018年,华晨宝马为华晨带来的利润额平均在40亿元之间,而华晨宝马净利润占比都在90%以上。

据说当年买华晨宝马E60 530i的钱,可以在北京买两套房......

尤其看到近五年华晨中国的收益情况:

2015年收益48.63亿元、2016年收益51.25亿元、2017年收益53.05亿元、2018年收益43.77亿元;

即使是国内汽车市场形势不好的2019年,华晨中国净利润却能达到67.62亿元,实现了16.18%的同比增长。

而这样亮眼的成绩,很大部分功劳要归功于华晨宝马。

2、没宝马,华晨死路一条

但别忘了,成功是宝马的,华晨还是华晨。

2018年,华晨汽车净利润58亿元,其中华晨宝马贡献62亿元,华晨自身的自主车型则亏损4.2亿元;

2019年,华晨汽车税前利润63亿元,其中华晨宝马贡献76亿元,华晨中国则亏损13亿元。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宝马车卖,华晨集团分分钟玩完。

除此之外,华晨汽车旗下三大自主品牌:华晨中华、华颂、金杯的发展,却始终难成气候。

就拿2019年来看,在整个订单里,宝马的销量有55万辆,而华晨自己生产线的车型,竟然只贡献了不足30%的销量。

而这样的“输血”如果一旦出现变化,更是雪上加霜。

2018年10月11日,华晨汽车与宝马集团宣布,2022年宝马持有的华晨宝马股权将从50%增至75%,同时股东双方将延长华晨宝马的合资协议至2040年。

这代表华晨汽车从宝马获得的利润,又要减少了。

意味着未来的日子,华晨想要“躺着稳赚”的日子快要走到头。

此时的华晨比谁都着急,也开始认识到依靠宝马不能将自己带出困境,甚至还会越陷越深。

于是华晨开始了一系列的自救措施,可木已成舟,已经习惯躺着的华晨,早就站不起来了。

03

华晨汽车:我还有机会吗?

为了挣脱宝马带来的光环,华晨没少折腾。

1、“死马当活马医”

但急于求成下,总会出乱子。

华晨对于市场的判断也不够准确,不能把握消费者的痛点,也不清楚消费者到底想要一款什么样的汽车,似乎生产出来就行,买不买单是消费者的事情。

于是诞生了很多失败的车型。

典型产品MPV华颂7,对标GL8,在2015年上市,号称耗时3年半,研发经费超26亿打造。

虽说是宝马授权发动机,但是技术已经非常老旧,而且售价高达20多万。

时任华晨一把手的祁玉民,还为华颂7开过107次会,但由于价格超过23万,消费者并不买账,一直表现平平,今年上半年销量仅为9辆。

或许华晨还存在一丝侥幸,仍旧寄希望于合资方式。

2017年还想出了一招,与雷诺签署合约成立华晨雷诺合资公司。

但收效甚微,华晨雷诺并没有导入雷诺车型,东风雷诺也没能顺利打开市场。

2、内部动荡

前段时间,有媒体爆出,华晨中华内部发布了一条从8月起放假轮休的通知。

说实话,轮休一般都是行业繁忙出此对策。但此次华晨的通知,分明是为了让员工“轮流上班”,等于是变相集体降薪。

尤其结合今年华晨中华销量来看,更是印证这个说法。

上半年销量仅为3186辆,综合起来月均销量在500辆左右。

3、外部重创

而华晨试图打开新能源领域,也遭到重创。

早在2018年,华晨汽车就被工信部取消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原因是在售的新能源车,续航能力不足,只有150km,还不如老年代步车,可见华晨在新能源上的技术储备之差。

除此之外,在车载互联、自动驾驶等方面,华晨几乎没有任何有影响的信息披露,更不要提相关产品。

与此同时,今年4月、5月间,华晨控股先后13次“上榜”被执行人名单,涉及金额超过7000万元,深陷多起法律诉讼,光是2020年就有25起,主要涉及服务合同、借款合同、买卖合同、加工合同以及运输合同等纠纷。

在自主研发这条路上,一直希望走捷径的华晨被市场越甩越远。

内外忧患的双重夹击下,华晨绝处逢生的机会似乎很渺茫。

但也不代表没有。

寒冬将至,“谁有了棉衣,谁就活下来了。”

华为任正非一直用这句话激励员工,刀哥看来,这个棉衣就是核心技术。

无论是此前力帆、众泰等国产车企的没落,都在宣告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自主核心,就注定退出历史舞台。

都说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招呼也不打。

但要知道,一个不思进取和缺乏创新的合作伙伴,无论在哪里,都是累赘。如果继续这种状态,华晨和宝马,迟早走到分手的那一天。

华晨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痛定思痛,破釜沉舟拼死一战。

只是,在风云诡谲的商业暗流之下,像华晨汽车这样等待“爆雷”的,还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