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金融 > 理财 >

力挺董明珠“资本局”或已散场,格力钛估值大降

条评论

力挺董明珠“资本局”或已散场,格力钛估值大降

许多人或许还记得,2016年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收购珠海银隆提议被否决后,怒斥股东“鼠目寸光,只看眼前三分地”的情形。这场风波过后,董明珠个人出资10亿元,又拉上王健林和刘强东,三人投资30亿元入股珠海银隆。
12月19日,格力电器在公告中披露了拟斥资超10亿元增持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力钛”,前身为珠海银隆)的消息。这则消息不仅宣告了格力电器在实施新能源战略下与格力钛的更深入绑定,也预示着7年前用真金白银“力挺”董明珠的银隆投资人或已相继退场。
“曲线入股”格力钛以来,董明珠与格力股东投资立场的拉扯远未结束,上述增持公告一出,公司股价应声暴跌。股价表现似乎“逼急”了格力电器,让公司罕见地在次日凌晨抛出业绩预告,释放利好推升股价。
王健林等人或转让股份退场
12月19日晚间,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与12名交易对方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受让其合计持有的格力钛2.71亿股(占格力钛总股本的24.54%),交易对价为10.15亿元。本次受让完成后,格力电器将合计控制72.47%的格力钛表决权,其中包括格力电器直接持有的55.01%股份,以及董明珠所持有的格力钛17.46%股份的表决权委托。
同时,格力电器董事会已授权管理层,在未来12个月内,以不超过本次交易估值,继续与格力钛其他股东协商受让股份事宜,计划合计受让不超过3.04亿股。
格力电器在公告中表示,格力钛是公司新能源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格力钛的控股股东,公司对格力钛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本次交易有助于加强对格力钛的管理与控制,充分发挥双方的协同效应,降低内部管理成本,加速推进落实格力电器的绿色能源战略,助力实现“2060年前完成碳中和”目标。
2016年12月,格力电器拟全资收购珠海银隆因股东反对而失败后,董明珠找来王健林、刘强东等合作伙伴,宣布和大连万达集团、中集集团、北京燕赵汇金国际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京东旗下的宿迁涵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30亿元,获得珠海银隆22.39%的股权,其中董明珠持股7.84%,后来经过两次增资,董明珠持股比例增至17.46%。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的增持公告中,12名交易对手中也闪现董明珠攒局投资银隆的“旧友”身影。北京红航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持股3.73%,由北京红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100%持股,红舸科技是万达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背后实控人为王健林;北京汽广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持股2.24%,由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100%持股,而京东世纪贸易此前的法定代表人是刘强东。
如果按今时估值粗略计算,这场“资本局”并不是成功的投资决策。当年董明珠“攒局”时出资30亿元获得珠海银隆22.39%的股权,如今的格力电器只要花10.15亿元,就能收购24.54%的格力钛股权。
银隆估值只剩下约41亿元
2016年董明珠提出让格力电器收购格力钛前身珠海银隆时,将银隆估值抬高至130亿元。以此次交易的价格估算,格力钛的估值只剩下约41亿元,相比之下差距悬殊。董明珠“力捧”的格力钛,究竟是坑钱的“窟窿”,还是“埋在沙里面的金子”?
珠海银隆于2009年成立于广东省珠海市,在新能源业务上主打的是钛酸锂电池技术。2016年董明珠力主格力电器收购银隆时,夸赞其为“埋在沙里面的金子”,并称新能源汽车将是格力打造“下一个千亿”目标的重要拼图,但相关方案未获通过。出乎意料的是,2018年11月,珠海银隆自曝“家丑”,指控创始人魏银仓等人侵占公司利益超过10亿元,在当年12月的公开活动中,董明珠谈及银隆危机,直言银隆“真的就是窟窿”。
银隆的另一争议则在于技术。有业内专业人士指出,钛酸锂能量密度低、续航里程短,不太可能用来制造轿车。不过,董明珠另有看法,认为钛酸锂电池具有充电速度快、寿命长、低温性能优越的特点,更适合储能场景,持续为格力收购银隆扫除障碍。
2021年8月,格力电器通过网上参与司法拍卖公开竞拍方式,以18.28亿元竞得珠海银隆30.47%的股权。同时,董明珠将其个人持有的银隆17.46%股权对应的表决权委托公司行使。银隆成为格力电器的控股子公司,并更名为格力钛。此后格力钛经营情况有所好转,公司2022年度净亏损19.05亿元,今年1-6月净亏损缩小为1.71亿元。另据公告,格力钛推出商用车、专用车两大系列新能源商用车产品,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全国230多个城市运营。
任凭董明珠如何心有不甘地“曲线入股”,格力钛仍未被广大投资者所看好。增持公告发布的第二天(12月20日),格力电器开盘即股价大跌。至12月20日收盘,单日跌幅为7.09%,市值蒸发超130亿元。12月21日凌晨1时30分,格力突然发布了2023年度业绩预告。业绩预告显示,格力电器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270亿元至293亿元,同比增长10.2%至19.6%;营业总收入2050亿元至2100亿元,上年同期为1901.51亿元。
在这一时间关口下选择“剧透”业绩,多少有为了股价“力挽狂澜”的意味。12月21日、22日,格力电器股价连续两天上涨,收盘涨幅分别为2.24%和1.75%,但格力市值距离完全收回12月20日的“失地”还有将近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