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金融 >

还记得刚毕业时的你,起薪是多少吗?

条评论

还记得刚毕业时的你,起薪是多少吗?

近一段时间,多所高校陆续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及平均薪酬。其中,南京大学公布的2020届毕业生平均年薪达17.83万元,让不少人表示惊讶。有人羡慕,“不愧是别人家的大学”;有人酸酸地表示“我拖学校后腿了”。如何看待这一数据,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超高年薪”是否准确反映了真实情况?我们尚不能轻下断言。南京大学相关人士做出回应:最终被调查毕业生的有效样本为3709个。也就意味着,在8161名毕业生中,被调查毕业生占比不到五成,这样一份调查报告不能等同于全体毕业生的就业数据统计。此外,薪酬数据由学生自愿填报,不排除少数人碍于面子而选择虚报、不报的情况。从完整性、真实性、代表性等角度看,调查数据未必尽善尽美,年薪近18万自然只能“仅供参考”。

 

 

也要看到,一些网友在对号入座进行比较时,过度紧盯平均起薪,忽略了平均数背后的具体情况与语境。例如,年薪近18万是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的薪酬均值,难免存在被少量样本拉高的可能。此外,毕业生薪酬也与所在地域的工资、生活水平相适应。据统计,很多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求职期平均月薪已达到1万元左右。作为有知识、有能力的高校毕业生,获得一份较为丰厚的入职薪金,符合分配规律,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为“知识创造价值”的注脚。

从一些学校重视用数据标注就业质量,到网友对高薪的羡慕与唏嘘,我们看到,热议者的目光主要集中到平均薪酬的具体数字上。可以理解的是,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形势造成叠加影响的情况下,关注“年薪17.8万”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就业者的焦虑与期待。但更应看到,就业质量报告是对就业情况的一种总体反映,平均薪酬只是其中一个指标。不同的专业面临的就业选择千差万别,不同行业在薪酬层次上各有不同,个人能力和追求也存在差异。平均薪酬并不是评价个人能力和收入情况的唯一标准,也不应该成为无谓失落沮丧的原因。

比薪酬数字更重要的是数据反映的趋势。在不少高校的就业报告中,薪酬水平与学历层次呈现正相关,可见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热度仍然不减;信息技术、新兴制造业等领域是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方向,折射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选择游学、创业考察的毕业生增多,“慢就业”逐渐成为一种选择……思考数字背后的现象与趋势,对于正在规划未来工作生活的大学生而言,或许更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