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教育 >

乡村学校会不会慢慢消失?

条评论

乡村学校会不会慢慢消失?

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重复城市模式还是回归乡土本原?“城镇挤,乡村弱”的教育局面怎么破解,乡村学校会不会慢慢消失?

围绕我国乡村教育的定位及改革创新前景,日前,数十名来自各地的教育专家及乡村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聚集北京,展开了一场关于探索推动乡村教育振兴路径的研讨。

教育|乡村教育的“根”,扎在乡土里——专家把脉乡村教育破题路径

△2021年3月1日,闽北山区寄宿小学开学。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没有乡村社会、乡村文化的复兴,就没有乡村教育的复兴。”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认为,只有在乡村建设的大视野中,乡村教育才能破题和解题。要用创新的理念和模式破解乡村教育的老问题,推行面向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生活而教,重点加强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开展健康教育和创业教育等,以学生为本,以乡土为根,将课本知识和乡土文化有机融合,开展“有根”的教育。

曾以政协委员身份提交多份关于乡村教育提案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人口的外流,农村学校的规模会进一步减小,镇一级为核心的住宿制学校或成为中国乡村教育的常态。在这个过程中,应采取措施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健全交通、住宿、学习环境等,提升乡村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同时,要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向更广泛的地区传递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乡村教育的“根”,扎在乡土里——专家把脉乡村教育破题路径

△2020年11月13日,在天津市蓟州区尤古庄镇大龙卧中心小学,学生跟随音乐教师唱歌。新华社记者马平摄

“改善乡村教育生态首先要想清楚乡村教育的‘根’在哪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赵宏智指出,现在乡村学校中一半老师是本村人,而另一半是近两年新招的青年教师、特岗教师,“他们在县城买房子,优秀的教师都逐渐向上晋升,所以乡村教师教学水平很难提升”。因此,乡村教育要做的是耕耘情怀,让新老师真正地在村庄里扎下根来。

教育|乡村教育的“根”,扎在乡土里——专家把脉乡村教育破题路径

△2021年3月13日,中国乡村教育振兴研讨会现场 周次敏摄

为了给乡村孩子提供更优质、温暖的教育,许多扎根乡村教育一线的校长、老师做出种种努力,他们的实践成为最鲜活的样本。

北京怀柔九渡河小学校长于海龙分享了学校的变革经验:在校园建设上,保留校舍山村特点,不搞大的投入;在老师招聘上,让乡村的手艺人、各行各业的能人成为教育合伙人,共同参与育人工作;在课程设计上,将山村产业开发为课程,并通过课程成果,推动产业发展。

于海龙说,学校要成为山村生态链的重要环节,“学校不是教育的孤岛,应该成为山村发展的促进者”。

贵州黔西南州兴仁市大山镇河坝小学英语双师教师卢中良一直在探索新型双师课堂,并将这套方法逐步推广到镇里,鼓励更多的老师将构想真正落地,解决乡村老师专业素养欠缺的问题。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江团村卡桥小学支教老师王佳妮谈到两年支教的观察和体会时说,除了关注乡村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要关心他们的兴趣爱好,艺术体育素质的发展。要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陪伴他们看到未来,“乡村教育不只是给孩子们一颗‘糖’,而是陪着孩子们一起,尝出这颗‘糖’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