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教育 >

学龄前是教育关键期

条评论

学龄前是教育关键期

学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学前智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那么,在进行学龄前教育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孩子学龄前教育不可不知的五大问题

一、关于教育时机的误区

孩子对于家长的需求,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弱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家长的教育引导,而随着青春期的萌动,大约在10到12岁以后,孩子对家长的需求会越来越少,他们会更加趋向于“自我”的世界,形成独立的人格。

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的,因此在该教育的阶段没管孩子,在该放手的阶段一股脑的使劲儿管教,结果就是不但孩子没管理好,反而破坏了亲子关系,南辕北辙。

二、学龄前是教育关键期

最需要家长关心、呵护、教育的阶段,除了新生儿阶段、婴幼儿阶段,在心理引导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学龄前阶段。中国有句俗语,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发展心理学认为,人一生的思维、行为模式,言语交流模式、表达和沟通模式,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建立和形成的。而且在形成以后,如果没有特殊事件发生或者专业的帮助,几乎没有太大变化。

很多孩子的成长经历就是,“断奶以后就交给东北的姥姥带着或者“由上海的奶奶带到上幼儿园”,似乎有很多父母以为,小孩儿生下来只要能让他健健康康安全成长就可以了,所以在断奶以后、上幼儿园之前,年轻的父母就把孩子寄托在老人家里,直到孩子长到四五岁,差不多好照顾一些了,才带回家,而一带回家基本上就上了幼儿园了。

心理学里面有个名词,叫母婴连接,在三岁之前,孩子与妈妈之间必须建立亲密无间几乎没有距离感的连接,这是理想的亲密关系,这样带出来的孩子,安全感很充足,依恋感非常饱满的得到了满足,具备了很扎实的心理发展基础。

三、沟通是教育的途径

问题出现时,很多爸爸妈妈会很委屈的说:“我们当然爱他啊,怎么会不爱呢!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对,这个毋庸置疑,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而且父母的爱是最没有偏见最没有私心的爱。可是,孩子却有可能一脸冷漠的说:“我不知道,我不确定。”问题出在了我们在表达和传递爱的方式上。

就像一列火车,要把“爱”这个乘客从“父母站”载到“孩子站”。理论上孩子们都知道父母爱自己,却无法从理论中获得被爱包围的感受,使得孩子内心非常矛盾。结果要么是责怪父母,要么是认为自己不够好、是自己的错,形成自卑自责的人格。爱的传递需要通过沟通来达成,因此,有几个方面需要家长先自我审视。

四、家长是否乐于表达自己

家长是否乐于表达和倾听,是深深影响孩子的。如果孩子的爸爸是个沉默寡言的男人,那么儿子越大就越有可能表现出父亲的样子,这个时候,如果父亲很难调整自己,也要用你独有的方式让孩子理解你的爱。身边有个朋友很有趣,平时谈笑风生很开朗,可以一面对孩子,就立即摆出严父的面孔来,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在孩子看来,爸爸就是一个“铁人。”

这里的铁人,并不是说爸爸内心很坚强很强大。而是像冰冷的铁一样的人,冷漠。不善于表达或者不乐于表达自己情感的父母,会使得孩子没有自信,安全感不足,甚至跟父母一样习惯了隐藏情感。家长藏着,孩子掖着,都不愿意表达,或者都不好意思表达,整个家庭氛围就像冰窖,如何去有益于孩子成长呢?

五、家长对孩子的回馈

最后要家长自我审视的内容是“回馈”,教育永远都是建立在“亲子关系”的基础之上。没有关系就形不成有效的教育,然而关系是双方或者多方互动形成的,是互相的而非单向的。所以当孩子向你表达关心时、孩子内心受挫需要你时,你是否认真用心去回应了呢?

当孩子主动积极地与你交流时,父母们同样需要给予积极有效的回应,如果手头上有工作,也应该明确的告诉孩子,你很欣赏他的作品,但是现在正在工作,所以是否可以等妈妈的工作完成了,再和他一起慢慢的欣赏他的作品,听听他的想法。

每个孩子只长大一次,时间也如白驹过隙,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相信每一位爸爸妈妈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一起用心陪伴,用爱呵护,让孩子真正成长为他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