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教育 >

上大学不是最终目的《银河补习班》

条评论

上大学不是最终目的《银河补习班》

对于6岁的马飞来说,父亲手持圣火,拿着亲手制作的地球仪向自己跑过来的时候,是他此生最骄傲最幸福的时刻。

对于父亲马皓文来说,奔向自己最爱的儿子和自己主持建造的大桥,是他此生最荣耀的时刻。

然而,一切都随着大桥的坍塌而消失了。

马皓文背锅入狱7年。

马飞自暴自弃成了垫底差生。

这只是热映的电影《银河补习班》的开头,电影给我们呈现了父子俩的逆袭三部曲,才是真正让我们热泪盈眶的所在。

《银河补习班》告诉我们:好的教育,就是一场神奇的魔术
《银河补习班》告诉我们:好的教育,就是一场神奇的魔术

1

孩子,上大学不是最终目的

影片中,马家父子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长大之后想做什么?”

“上清华北大啊,妈妈说的。”

“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

《银河补习班》告诉我们:好的教育,就是一场神奇的魔术

从我们第一天上学开始,小小肩膀上背着的沉重的书包,里面就装满了父母的叮嘱和期望:

你要好好学习,考一个好大学,这样才能有出息。

在漫长的求学路上,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不断地告诉我们: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考上大学。

考上大学后呢?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这个答案只能由我们自己去寻找。

前几天和朋友一起聊天,聊起一个在她单位实习的女孩。

女孩刚刚大学毕业,当初在家长的极力要求下,考取了一所不错的师范院校,因为是签约生,所以毕业后就可以直接上岗当老师,但是要在农村小学呆上五年才能进城。

于是,她却放弃了。

朋友问她为什么放弃那么好的机会:铁饭碗,收入不差,还有寒暑假。这对于小城市的女孩来说真是体面又稳定的工作。

女孩迷茫地说:

“我也不知道,只是不喜欢当老师。当初我爸妈说有分配工作,让我考,我就考了。”

其实,不仅是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有这样的困惑,很多工作了好几年的人也在苦恼:不喜欢正在干的工作,又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银河补习班》告诉我们:好的教育,就是一场神奇的魔术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对外公布过一份《新生适应心理准备状况调查报告》,对大学新生的调查发现,他们不仅普遍缺乏长远的打算,就连大学期间的学习动力也没有了。

负责这项调查的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麒说:

“不少新生把高考当成了 自己的终极目标,以为进了大学后就可以停止人生的追求,从而失去了努力的方向。”

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没有教过我们:怎么区分过程和目的?

如果我们的父母能像《银河补习班》中的马皓文那样告诉我们:

“大学只是过程,是通向你未来的桥梁,而不是未来本身,我们的人生也许会有所不同。”

只有当我们搞清楚人生的追求到底是什么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价值才能得以彰显。

因此,不管是为人父母,还是作为老师,我们要明白:教育是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让他在认识这个世界的同时能够反观自己,学会自己思考人生的意义。

当一个孩子明白,好好学习不是为了上一个自己都不清楚的“好大学”,而是为了自己心中的追求时,他才能被真正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把。

《银河补习班》告诉我们:好的教育,就是一场神奇的魔术

2

孩子,我相信你

心理学上有个原理叫“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期待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你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在《银河补习班》中,儿子马飞从小被老师评价成“缺根筋”,学习一直垫底,还惹是生非。

但是父亲马皓文相信儿子成绩一定能提高,并且跟教导主任打赌,马飞一定能进年级前十名。

马皓文妻子听说后,直白地说:“年级前十,也不撒泡尿看看自己长什么样!”

马皓文毫不示弱,反驳道:“那年级前十,应该长什么样呢?”

妻子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马飞他和别家孩子不一样,他就是蠢笨!”

而马皓文坚定地回答道:“他不是。”

感受到爸爸信任马飞,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飞机的兴趣,而马皓文知道后,就花钱给他买飞机模型,甚至在学校不允许请假,自己经济也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带马飞去南方看航展。

就是在这种充满爱与尊重的交流中,马飞一步步发现并确认了自己的兴趣,找到了人生的箭靶子,最终逆袭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宇航员。

《银河补习班》告诉我们:好的教育,就是一场神奇的魔术

只可惜,现实生活中,像马皓文这样的爸爸太少了。

徐静蕾的父亲徐子健要求她对自己须绝对的服从:

”她对我就服从惯了,小孩要有出息啊,得养成服从的习惯,很重要。反抗啊,没戏!”

其他孩子在外面扎堆玩耍时,徐子健则用自行车驮着女儿穿梭在北京城,看各种各样的国画展、油画展、书法展。有些看得懂,有些看不懂,但是都不准缺席—按照徐子健的教育理论,这叫「双轨制」。

小学二年级,徐子健要求女儿报考少年宫的软笔书法班。考试安排在下午,徐子健一大早就来到位于景山的考场,带着笔墨、纸张、字帖,悄没声儿去看上午场的考试内容。看完出来领着她拐进了北海公园,找湖边一条最肃静的小路,把要考的字一个个从名家字帖里挑出来,让徐静蕾铺开纸,照着练。

徐静蕾回想当年,却坦言不喜欢,可她不敢违拗父亲。

她在一篇回忆学书法经历的文章中写道:

“我变得越来越不爱上少年宫,又不敢跟父亲说,就开始偷偷不去了。我拿着一些从前写的字混事儿,每次上课的时间就在景山公园闲逛,景山公园是我最熟的公园。那段时间我撒了我这辈子最多的谎,常常担心自己会变成一个坏女孩。”

漫长的青春期,徐静蕾觉得自己都有些怯怯的,不爱说话,羞于自我表达,生怕自己跟其他人不一样。她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很多人和徐静蕾的父亲一样,觉得自己是为孩子好。

但“为孩子好”的前提,应该是“知道孩子觉得什么好”,而不是“我觉得孩子这样最好”。

《银河补习班》告诉我们:好的教育,就是一场神奇的魔术

《透析童年》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印度“合一觉醒”体系中,面对新生儿有一个祝福仪式。在新生儿降生的第一时间,父母会在孩子的耳边种下一颗祝福的种子:

  • “你会拥有整个世界!”
  • “你将会成为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 “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 “我们全然的爱你!”

冰心说过:

“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

每个孩子都有天生的精神胚胎,并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以自己的方式成长。

你自由开放,你枝繁叶茂,你一枝独秀,你孤芳自赏,我都为你鼓掌。

正如马皓文对马文说:

“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

也如马皓文像全校宣告:

“我的儿子将会是这个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如果你想让孩子变得优秀,首先相信他有优秀的能力,并大声告诉他!

《银河补习班》告诉我们:好的教育,就是一场神奇的魔术

3

孩子,我们一起努力!

《银河补习班》中还有一个片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马皓文带着儿子在外面转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马飞以为爸爸终于要开始辅导他作业了,结果马皓文却说“我已经辅导你一天了”

是啊,白天马皓文和儿子看到一些工人,在为如何定点爆破一个正梯形的水塔而争论不休,互相指责。

马皓文直接走过去,用了一根水管就快速解决问题,两分钟就挣了八百块。

他告诉儿子,这就是连通器原理,物理课上会学到。

我相信,马皓文这种学以致用的现场教学,比让孩子背一百遍连通器原理更有用,顺便还证明了知识就是力量。

《银河补习班》告诉我们:好的教育,就是一场神奇的魔术

除此之外,马皓文在长江的洪水激流中,一遍遍呼喊儿子的名字,希望他能找到成功自救的方式;在读古诗的时候,让儿子躺在草地上,亲身感受到诗中所绘画面的存在......

出狱后的马皓文过得虽然很苦,却坚持一边写申诉书,一边靠帮别人画设计图谋生。

每晚当他在灯光下画设计图时,马飞也会默默地捧起课本。

那个屡屡被老师骂不思进取的儿子,看到爸爸灯下工作时,就有了不认输的精神。

孩子往往不是家长用语言教会的,而是家长怎么做看会的。

《银河补习班》告诉我们:好的教育,就是一场神奇的魔术
《银河补习班》告诉我们:好的教育,就是一场神奇的魔术

国乒传奇刘国梁,有一个优秀的女儿。才八岁的刘宇婕已经是三枚金牌的得主,在世界青少年高尔夫锦标赛上取得了中国选手的最好成绩。

刘宇婕的优秀应该说离不开父亲刘国梁的榜样影响,父亲事业上的成就和刻苦努力的人生态度是女儿的标杆,宇婕也一直学习父亲的样子,不怕苦累,不会服输,在各种挑战上迎难而上,为实现自己立下的理想而努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最为深远的。

家长的一次身体力行,胜过一万次口头说教。

《银河补习班》告诉我们:好的教育,就是一场神奇的魔术

二十多年前,

在自己设计的大桥前,马皓文对马飞说:“爸爸是魔术师,变了个大魔术,就有了这座桥……”话音未落,桥塌了。马飞兴奋地说:“爸爸,这个魔术太厉害了!你还能再变一次吗?”

二十多年后,

当成为宇航员的马飞成功解决飞船故障返回地面时,爸爸马皓文用了同样一句话来迎接他:“这个魔术太厉害了!你还能再变一次吗?”

好的教育,就是一场神奇的魔术。

它能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它能点亮孩子眼中的光芒,它能将垫底的差生变成卓越的航天员,它还能把人人眼中的煤球,变成闪闪发光的钻石......

《银河补习班》告诉我们:好的教育,就是一场神奇的魔术
我是雯子,两个男孩的妈妈,自媒体撰稿人。眼里有光,心中有梦的中年少女,关注【雯子育儿】,育儿路上我们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