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教育 >

参加过社团的毕业生,能力素养会更好吗?

条评论

参加过社团的毕业生,能力素养会更好吗?

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除了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更重要的是,社团活动经历能拓展他们的人际圈,获得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有多少毕业生参加过社团活动?参加过社团的毕业生与没参加过社团的毕业生,在能力和素养提升方面会有怎样的差别?

超七成大学生有社团活动经历

每年迎新季的“百团大战”,是诸多高校多年来的传统。全校各个兴趣社团纷纷拿出看家本领,使出浑身解数,只为争抢“萌新”。只要新生置身校园,就一定能被热烈气氛所感染……

麦可思数据显示,超七成大学生有社团活动经历,本科为79%,高职高专为74%。2018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参与度最高的社团活动为“公益类”(32%),其次为“体育户外类”和“文化艺术类”(均为18%)。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校期间参与度最高的社团活动为“公益类”(26%),其次为“体育户外类”(20%)。

在社团活动的满意度方面,毕业生对公益类社团活动的满意度(本科:89%,高职高专:92%)最高。

有社团活动经历,素养提升更显著

麦可思数据显示,2018届参加过社团活动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素养提升比例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社团活动的人群。其中,不同人群在“积极努力、追求上进”和“乐于助人”这两项素养上的差异较为显著。

有社团活动经历的本科生比没有社团活动经历的本科生在“积极努力、追求上进”一项上高出9个百分点,在“乐于助人”一项上高出8个百分点。有社团活动经历的高职高专生比没有社团活动经历的高职高专生在“积极努力、追求上进”一项上高出11个百分点,在“乐于助人”一项上高出10个百分点。

出现差异,或许是因为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素养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通过完成活动任务、与他人合作等形式提升能力和素养。

李思(化名)是学校戏剧社的一员,因为热爱表演,所以大一入学她就进入了社团。在社团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她参演了大大小小快30场戏剧表演。

“我印象最深的是每一次社团的表演结束以后,不管表现如何,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加油打气,总结好与不好的地方,社长更是会鼓励大家不断努力,我们永远期待下一次。”李思说,她本来是一个容易有消极情绪的人,参加社团以后,她在周围人的感染下变得越来越积极乐观,而且还在社团里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有社团活动经历,

毕业生掌握的能力水平及能力满足度更高

麦可思数据显示,2018届本科生中,有社团活动经历的毕业生毕业时掌握的能力水平为57%,比没有社团活动经历的人群(55%)高2个百分点。在校期间有社团活动经历的高职高专生毕业时掌握的能力水平为55%,比没有社团活动经历的人群(51%)高4个百分点。

而且有社团活动经历的群体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也更高。数据显示,2018 届在校期间有社团活动经历的本科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为85%,比没有社团活动经历的本科毕业生(82%)高3个百分点。2018届在校期间有社团活动经历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为85%,比没有社团活动经历的高职高专毕业生(82%)高3个百分点。

已经工作一年的许一阳(化名),对曾经加入社团的经历赞不绝口。他从大一进入学校就加入了学校的动漫社,大二下学期他就成为了动漫社的社长。在带领社团的一年时间里,动漫社获得了学校的十佳社团,这也让学校更多的人了解了二次元文化。“我享受这个过程,也在这个过程里成长了很多,这段经历可能这辈子我都不会忘记。”他说。

应届生杨柳(化名)坦言,找工作的时候,曾经在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经历帮了她很多。进入协会外联部两年半的时间,她从一无所知的小白,到后来成为部门里去和各种商家协调拉赞助的得力干将,这个过程不仅让她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且学到的沟通技巧、逻辑思维技巧、谈判技巧等,都提升了她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由此可见,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素养,优化在校体验,提高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统筹等方面的能力,更有助于他们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更好地融入职场角色,增强职场中长期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