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教育 >

“日更”不如“深耕”

条评论

“日更”不如“深耕”

写作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坚持写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坚持“日更”的教师是值得肯定的。但从更好地促进教师成长的视角来看,坚持“日更”不如坚持“深耕”。
所谓“日更”,指的是每天在自媒体上公开发表一定的文字。对于工作忙碌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每天坚持“日更”的确不容易,有些知名的教育大咖,虽在微信公众号上坚持“日更”,但并不是所有文章都是新写的,很多都是历史存文。
多年前朱永新教授曾写过一则《“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倡导教师“每日三省吾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思、所读、所想,无不可入文”。尽管朱永新教授倡导教师每天要写千字文,但并没有提出硬性的要求,而是重在强调养成日常写作的习惯。
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写作的目的不是成为作家,因此他们的写作是非虚构写作。对于一线中小学教师而言,日常教育写作更多的是一种练笔、一种日常素材的积累,并不一定都要独立成文。教师的教育写作,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写作的意识和习惯,而并非写出多少数量的文章。
日常写作练笔的1000字和公开发表的1000字,是有很大不同的。哪怕是在自媒体上发文,也是一种公开发表。比如,有些教育反思性的文章,并不适合公开发表。如果公开发表,在写作的时候,可能就会有意识地隐藏一些自己的真实想法。正如只给自己看的日记会写出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但是如果这些日记需要公开的话,写作时就会有所选择。不难看出,某些教师微信公众号的“日更”文,真的没有多大“含金量”,往往陷入了为“日更”而写的误区。
某些教师看重“日更”,其实是自媒体时代“流量”思维的一种体现。自媒体要增加流量,就要通过“日更”保持新鲜感,吸引更多粉丝,实现流量的变现。教师的自媒体写作,不应让“流量”牵着鼻子走,否则就是教育写作的一种变味。
教师的写作,目的在于促使自己改进工作,是专业成长的应有之义。那种仅为“日更”的短平快写作,从短期来看,好像取得了丰硕的教育写作成果;从长久来看,往往一直局限在个人写作的“舒适区”,与高质量的写作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师发表文章,不应以数量论英雄。目前,很多地方的教师职称评审,即便是正高职称,也只需要几篇高水平的代表作。可见,即便是从功利的角度看,教师发表文章也不是多多益善。
教师的教育写作,需要素材积累,需要日常练笔,在此基础上,在一段时间内方能写成一定数量的高质量文章。比如,一周写一篇完整的文章,一个月写出一篇适合投稿的文章,一年内形成一篇参加评奖的教育文章等。
教师的教育写作,需要持之以恒。没有了“日更”的“自我加压”,真正走上教育写作之路的教师,在教育写作上会更加从容,也可以更加深入。这样的教育写作,对教师的成长更有促进作用。在教育写作上,教师不妨树立“深耕”的思想,不刻意追求短期的效果,必然会在长期的坚持中水到渠成,让教育写作成为自己成长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