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教育 >

王诗龄又拍广告挣钱了?

条评论

王诗龄又拍广告挣钱了?

以前羊总是跟你们科普成人拥有和提高美商多重要,却从来没有从源头上去分析一下幼儿审美及教育。

直到羊又看见王诗龄被她妈安排穿着不合适自己年龄的衣服拍广告,然后又被网友嘲丑。这才坐不住准备出来讲讲儿童审美教育。

王诗龄可以说是从小被亲妈坑到大的代表之一了,从小就被按头穿不符合自己年纪的衣服,被网友嘲老气。

最近拍广告再次穿了一件不适合自己的衣服,死亡荧光芭比粉的大罩衫+荧光芭比粉的口红,将人衬的又黑又胖。

另一个被母亲审美耽误颜值的小童星林妙可,也是因为从小被母亲按照自己的审美,强行穿过于老气的衣服而被网友嘲土气。

以至于上大学后穿衣风格摆脱不了“童年阴影”,怎么穿都是如此的不协调。

很多父母总是一门心思的抓成绩,却忽略了对孩子的审美的教育与引导,儿时美感的培育对于以后成长过程中审美的走向有很大的影响。

成人之后再想要打散推翻之前的审美,重新构筑就会变得比较困难,因为对美的概念已经有一个刻板印象了,很难去改变。

就像《新周刊》去年做的刷爆朋友圈的“低美感社会”专题,提出许多中国人患上了“审美匮乏症”是导致整体社会审美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审美的匮乏与幼儿时期美感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身处低美感社会,如何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

如何摆脱低美感社会?

从娃娃抓起

刨除民族因素,我们仅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日本。日本确实算得上是东南亚里的设计强国,无论是工业设计还是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都有较高的水平。

但他们曾经也处在【低美感社会】的阴影里,二战之后经济萧条的阶段可以说是日本设计蛮荒时代,在这时日本连“设计”这个概念都没有,从1949年开始才进入现代设计时代。

(设计师内田繁的《战后设计史》记录了日本设计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在那次改革中,他们主要列了三个举措:

- 设立专业学校培养设计人才;

- 重视下一代,培养全民审美意识;

- 跨界融合,创造属于日本的独特风格。

而日本的设计能有今天的成果,离不开他们对于儿童美感教育的重视。

“美感”,重要的不是美,而是感。这个“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步建立的,从别人给到自我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其中也离不开教育的引导。

朱光潜曾说“美育必须从年轻时就下手,年纪愈大,外务愈纷繁,习惯的牢笼愈坚固,感觉愈迟钝,心理愈复杂,艺术欣赏力也就愈薄弱。”

成年人在繁琐的成长过程中,接收了太多外界既定的关于“美”的定义与边框,审美早已随三观固化。如果想要进行审美再教育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

所以对审美还没有定型的孩童进行美感教育才是当务之急。

说到这羊想推荐一个前几年日本NHK电视台专门为开设的一档设计教育类节目,翻译过来叫做《啊!设计》。

没有过多的解说只有简单的配乐与画面展示,小朋友看起来非常的轻松易懂。并不是让孩子去学习,只是通过感觉的方式让他们对这个世界有所认知。

在设计观察章节,启发孩子去观察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设计,例如瓶子的腰身与人的腰身的展示,没有过多的讲解你就能明白这个设计的来源与用意。

圆形的东西会旋转。学会观察是发现美的第一步,也是创造美的基础。

而在拆解环节,可以让孩子了解到物品是由哪几种形状、颜色、材质的东西构成的。

原本看似复杂的结构,在拆解排列后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学会拆解是设计过程中很重要的步骤,只有了解结构原理才能会去组建。

(一碗拉面拆解完是这个样子的)

在天马行空环节会去启发孩子的思考,让他们理解物品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比如电话线为什么是卷曲型设计的?

如果是直的会怎么样?太短,接电话时无法同时拿到远处的通讯簿。

太长,则会碍眼还会把人绊倒。

如果设计成螺旋卷曲的形状,就能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啦。

在每个章节的最后还会请来世界知名的设计师去为孩子解答在设计中遇到的困惑。

会温柔的告诉你,要从生活中观察美的事物,然后再对东西的感受转化成语言,最后转化成画面。

这个节目羊就不过多说了。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我国美育的崛起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帮助人们解决了温饱奔上了小康,九年义务教育也使得群众整体文化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为人们提升审美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盲”这个词似乎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但是“美盲”却依旧随处可见。木心曾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针对这种长久以来的现象与弊病,台湾省美感学家曾成德先生,联合其他几位设计与教育专家开启了“美感教育课程推广计划”,又叫“中国审美力救亡计划”。

这项计划最开始研究的就是审美如何从娃娃开始抓起,孩子们从三岁左右就开始上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毕业,在学校要度过十几年的光阴。接触最多的就是学校的环境与课本。

而中国在教育改革的十几年里,一直都崇尚注重实用理性用而忽视美学的教育传统,美术、音乐这些课程逐渐被忽略。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遗失了对“美”的感知与体验。

(接受过美感教育课程的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你去读书上的东西,不可能看一看就突然理解什么是美感,一定要自己亲手去做才会懂”)

这个课程没有课本,甚至都没有课堂,老师会带领大家去感悟生活所赋予的美。

通过观察家乡落霞与海域,去感受色彩的变化。

再将你所看到的理解的,画在纸上。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食材,理解结构中的点线面是如何形成与运用的。

通过学习民族传统技艺的制作,了解纸张纤维的纹路与植物色彩的变化,以及文化的传承。

出乎意料的是孩子的作品比我们想象中要做的好很多,每个人对于同一片景色感受到的美也是不同的。

通过学习,他们懂得了感恩养育他们的土地。

懂得了去放下手机,去了解更广阔的自然,发现其中的美。

而在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努力下,我国的美感教育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我们以前常见的幼儿园一般都是长这个样子的,大色块、高饱和度错乱无章的堆砌组合,你能想象到的颜色全部用上,能想象到的卡通形象也全部用上。

五彩缤纷、卡通图案都是人为的,孩子过早接触到太多缤纷的色彩和图案,内心对美的认识就容易遭受破坏。

针对这个问题迪卡幼儿设计团队就设计了一款真正适合培育孩子美感的幼儿园——棒棒糖理想园。坐落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上海路。

俯瞰这所幼儿园就像一个巨大的棒棒糖,也像一把钥匙,开启孩子们甜蜜的想象天堂。

中庭的圆形镂空设计,是将云南哈尼族蘑菇屋的结构保留下来,融入现代设计手法,打造的具有民族质感与特色的建筑。让孩子们可以学习中了解与传承民族文化特色。

同时这个独特的天窗还可以随着天气的变化,呈现不同的气象景观与光影结构。借助大自然去教孩子“什么是美”。

学校色彩方面是借用黎明时刻天空渐变的颜色,不同的色彩会带给孩子不同的感受,纯粹的渐变色会使色彩更加生动缓和,既不单调又不会增加视觉负担,还能给孩子打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而教室内部多用原木色和白色,给孩子的内心留有大量的留白,他们可以在成长中慢慢去感受简单的极致之美,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审美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除了学校环境,孩子们接触最多的就是课本了,这也是他们接触与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我们以往的课本是枯燥与刻板,毫无美感可言。

一个叫“美感细胞”的组织发起了教科书改造计划,旨在把教科书打造成一座知识的美术馆。

不只是单纯的视觉美,还将学科知识特色融入其中。拿语文书来说,将封面设计成了“书柜”,每一章的内容都是一本“书”。

内部字体设计按照笔画与寓意拆分,便于学生了解与学习字体结构与设计。

用水墨画的形式对古诗的意境加以烘托。

其他书本同样结合课程特色设计画面,让孩子爱上学习,在学习中接受美。

中国从来都不缺乏美、缺乏审美,只不过是在时代进展的历程中迷失了一段时间,我们见过与体验过美,但下一代还没有。

不要因为我们教育上的遗漏,而让下一代错失“美”。学习与感知美同样是成长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故宫)

(《千里江山图》的一角)

(雕刻、织秀等传统技艺)

(梁思成手绘故宫文渊阁)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