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健康 >

肝血虚、肝阴虚、肝气郁结、肝火旺和肝风内动

条评论

肝血虚、肝阴虚、肝气郁结、肝火旺和肝风内动

肝血虚是中医的一个证型,顾名思义,就是肝脏贮藏的血液少了,其濡养功能减退的病变。如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目,因此头昏目眩,面色无华;肝开窍于目,血不能养目,故视物昏花;肝主筋,血不能养筋,则肢体麻木,筋脉拘挛;肝血虚治疗方法宜养血柔肝。方剂如补肝汤(地黄、芍药、当归、川芎、枣仁、木瓜、麦冬、甘草)。长期肝血不足,会导致肝阴虚。
肝阴虚,又称肝阴不足。如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者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而导致肝的阴液亏虚,而内热上扰证候。可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燥咽干、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胁肋隐隐灼痛、舌质红、脉细数等症状。肝血虚治疗方法宜滋阴柔肝。方剂如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川楝子)。


肝气郁结,是由肝气疏泄功能失职导致。如果长期精神抑郁、悲忧善虑、性急易怒、胸闷不舒、常喜叹息、胁肋胀痛、苔薄、脉弦等情志变化。可出现咽部、颈部、乳房、小腹部的肿物。如梅核气、增生、囊肿、肿瘤等。在这里详细说明一下,肝气郁结,使机体的气机郁结,导致血行障碍,血运不畅,血液瘀滞停积而成为瘀血,或成为癥积,或成为肿块。所以,治疗方法上,宜使肝气的疏泄功能恢复正常,则全身的气机才会畅达,气血和调,心情自然舒畅,情志活动正常。即宜疏肝解郁的方法。方剂如柴胡疏肝散(柴胡、芍药、枳壳、甘草、香附、川穹)。梅核气治宜理气化痰的方法。方剂如四七汤(半夏、厚朴、茯苓、紫苏叶、生姜、大枣)。
肝火旺,又称肝火上炎。如果肝气郁而化火,引起的情志活动异常,导致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如大怒伤肝,烦躁易怒,亢奋激动,怒则气上。可见火性上炎则头昏胀痛,面红目赤;肝失疏泄故胁肋胀痛,急躁易怒;肝火循经上扰于耳,则突发耳鸣耳聋;肝火扰胆,胆热上腾,故口苦咽干;若肝火灼伤血络,可出现吐血、衄血;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治疗以清泄肝火为法。方剂如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


肝风内动,病因、症状较为复杂。凡是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动摇、抽搐、震颤等症状的,称之为肝风。多由肝肾阴液精血亏虚,血不养筋,肝阴不能制约肝阳,而肝阳亢奋无制所致。常见的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三种证型。
1.肝阳化风,多由素体阴虚,肝阳易亢,化火生风导致的。肝阳上扰清空,故眩晕欲仆,头痛如掣;肝阴不足,筋脉失养,则肢体麻木,手足震颤;阳亢无制,化火生风,熬液为痰,风火相煽,挟痰上扰,蒙蔽清窍,因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风痰窜络,气血逆乱,则见舌强不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治疗宜平肝熄风为法。方剂如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获神、夜交藤)。


2.热极生风,多由热邪亢盛,燔灼肝经,热陷心包所致。热盛伤津,故高热烦渴;邪热炽盛,燔灼肝经,筋脉失养,故见抽搐、项强、两目上翻、角弓反张;热入心包,邪蒙心窍,故神志昏迷,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治疗宜清热息风为法。方剂如羚羊角勾藤汤。(羚羊角、钩藤、霜桑叶、川贝母、竹茹、生地、菊花、白芍、茯神木)。


3.血虚生风,多由因久病和失血等导致肝血亏虚,引起的血虚生风。血虚不能上荣,故见头目眩晕、视物昏糊、面色不华;血不养筋,故见肢体麻木或者震颤;肌肤缺少阴血的濡养,故见肌肉跳动或皮肤骚痒,舌淡脉细等。治疗宜养血祛风为法。方剂如当归饮子(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防风、白蒺藜、荆芥、何首乌、黄芪、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