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健康 >

经过研究发现,脾虚的人,更容易出现湿气,”为

条评论

经过研究发现,脾虚的人,更容易出现湿气,”为

生活中,会常常听到人们说“十人九湿”,可见湿气是很常见。

比如妙姐最近,常常感觉肢体困倦,整个人总是感觉很疲乏。去看了中医,中医说是脾虚有湿。

“就是说我胃不好吗?”

“并不是,中医讲的脾胃是两回事....”医生巴拉巴拉解释了一大堆,妙姐听得云里雾里。

“其实,湿气的出现,也与身体虚证有关,尤其是脾虚,更应该引起关注的。经过研究发现,脾虚的人,更容易出现湿气。”为什么会这样呢?

中医眼中的脾胃有什么区别?

清代医学名家沈金鳌创立的“脾统四脏”学说里提到“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有待养脾”,这说明了脾在脏腑之间的重要作用。《素问·经脉别论》提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表明脾主运化,脾的运化既可运化谷物也可运化水液。

《素问·刺法论》提到“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是五脏六腑之海,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主通降,包括食物残渣从小肠到大肠再转化为糟粕的功能。

脾和胃是表里关系,生理功能互相联系,即使是出现病症的时候也是相互影响。《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提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脾不禀受,脾亦从病焉”。

为什么脾虚会湿气重?

中医理念中湿有内外之分。外湿是由于气候环境潮湿所引起的,多发于夏季。而内湿多是体内疾病变化而引起的。前文提到脾主运化,脾的运化既可运化谷物也可运化水液。如果脾出了问题,那么水液运化就出现失衡,所以脾虚常常或导致内湿。

引起脾虚的情况通常是素体中气亏虚,又或者是脾肾阳虚,这些情况都很容易出现内湿。因为外感湿邪会在这个时候入侵人体,使脾的水液运化功能出现问题,导致脾虚内湿。

湿气重的3个特点

中医理论认为,湿属于阴性的邪气。湿气主要有湿性重浊、湿性黏滞、阻遏气机等特点。

湿性重浊是指湿气出现趋下,浊腻的特点。如果湿邪入侵的是肌表,会让人出现头重身困,四肢酸痛的症状。

湿气有时候会有湿性黏滞的特点。这个特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症状多为黏腻不爽,如大小便不顺畅,而另一个是病症表现时间延长,反反复复,比如一些湿温病,湿病。

湿气还有阻遏气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湿邪粘滞,湿气滞留在脏腑,让气机的升降无法正常运行。人体会出现胸脘痞闷,小便短涩的情况。

脾虚湿气重,如何调理?

脾虚湿气重在夏天尤为明显,因此我们在夏天的时候就要注意防范。调理脾虚湿气重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艾灸祛湿。艾灸有开郁以及补阳气的功效,通过艾灸可以迅速运化湿气,把湿气蒸腾出体外。

2,药膳调理。赤小豆、薏米、芡实、马齿苋等均有祛湿作用,如薏米可以健脾祛湿,利水消肿;而赤小豆除了可以健脾止泻、利水消肿外还有美容的功效。但值得注意的是,薏米不适宜体质虚寒的女性。

3,运动祛湿。运动是其中一个祛湿的妙法,通过运动,可以促进各脏器的运作,能加速湿气的排出。

4,清淡饮食。前文提到脾胃互为表里,如果胃有问题必累及脾。因此可以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胃的负担,少吃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最后,避免湿邪入侵,还要注意起居环境,尽量要通风除湿,在夏天下雨等容易潮湿的天气就尽量减少外出,如果不慎被湿气入侵,应该及时调理,或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