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房产 >

90年代之前的老公房为什么大多没有客厅?

条评论

90年代之前的老公房为什么大多没有客厅?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90年代之前的老公房为什么大多没有客厅?原因很简单,因为当年这就是“宿舍”,一家一间屋的“合居”房,没必要有客厅。

那会儿的人们没有太多享受的观念,能满足基本需求就可以了。干部才能单独一套房,多数员工只能是两家甚至三家共同居住。这已经不错了,筒子楼的连厨房洗手间都没有,都得到楼道里去共享,更麻烦。

再一个限制因素是“级别”,什么级别多少平米都是有明文规定的标准的。那在这种情况下,多给每家提供实用的空间才更重要。再加上那会儿也没什么太多的隐私观念,坐在卧室床上聊天太正常了。这好歹还是楼房呢,小平房的条件更差,一间房子半间炕,一切都得共享。

前三门大板楼是1976年建设的,当时的平均户型是55平米左右。一居室和三居室的数量都不多,主要就是50多平的两居,大家都一样,这样能减少很多分房的麻烦。

后来是邓公在1978年视察了前三门大板楼,提出没必要非得2.9米的层高,可以降一些,把节省下来的空间增大室内面积。再后来到了方庄设计的时期,虽然有了一些新的理念,但级别的限制很难突破,又都是塔楼,所以户型也都不算太好。

当这在当年都不算什么事儿,毕竟每家都没什么家具,50多平米都未必能摆满,也就更没必要讲究什么户型了。我这还是干房地产的呢,但一直到1998年之前,对于南北通透和户型方正都不是太重视,总觉得无所谓。

北京人真正讲究户型是在2003年之后,也就是非典疫情改变了人们观念,也改变了市场。当年是香港先爆发的,“淘大花园”成为重灾区,专家给出的原因是塔楼通风不畅,导致病毒在各家各户间传播。

其实这指的是核心筒设计,导致很难通风,病毒也就沿着中间天井传播了。但传到北京之后没人做这个解释,人们就以为所有的塔楼都不方便通风了。所以从那年开始,板楼就成了主流,甚至有几个小区临时修改了规划,弄的别别扭扭的。

这些都是时代特色吧,成为历史就无法改变。尤其是像那些预制板的建筑,屋里的几乎全是承重墙,改都没法改,一拆墙楼板就掉下来了,所以只能凑合住,以后再说改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