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我不怕自己变老,但我很怕父母的衰老

条评论

我不怕自己变老,但我很怕父母的衰老

张大春将这段如兄弟般的父子关系写在了《聆听父亲》中。由于年迈的父亲意外摔倒,张大春在父亲生命进入末期的时候,开始给还未出生的孩子说故事,说的正是自己的父亲,以及从父辈那里听来的家族历史。全书以与未出生的孩子对话的方式,从祖上五代开始,说到父辈,说到自己所处的时代。除了父亲的讲述外,更贯穿了六大爷所写的“家史漫谈”,另有友人的回忆与叙述。

 

图片

 

本期内容来自三明治阅读俱乐部成员共读《聆听父亲》一书后的阅读体验与书评分享。篇幅所限,有所删减。

 

 

 

五月暖风

坐标:长沙

职业:自由职业

 

这本书可以当做挖掘家族历史的“工具书”

 

张大春《聆听父亲》的书名,在彰显女性主义的大环境中,有点不合时宜。

 

读书群里,有人说,一看见书名《聆听父亲》,就不想读。大约不想聆听父亲的爹味发言,不想被居高临下教导,不想看到男性自恋自怜式的“痛陈革命家史”。翻开《聆听父亲》,会发现,文字真诚平和,没有想教育别人的爹味,没有男性借由家族史光耀门楣的自恋。

 

张大春的文字很有节奏感,有些段落像歌词,适合吟唱。听书,歪打正着。文字很有魅力。我喜欢边走路边听书。微信读书上正好有,搭地铁时,搭公交车时,走路散步时,改成听书模式,比阅读更沁入人心。

 

父亲来自山东,父亲年老体衰,不能自理不能走路。父亲的往事,眼瞅着随时间湮灭了。

 

《聆听父亲》是张大春内心生长出来的文字,牵引着我们,去感知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如何演变与生存。张大春开始“聆听父亲”,挖掘父亲的过往,寻觅父亲的根基。

 

这是开头中的句子:“当某一种光轻轻穿越时间与空间,揭去披覆在你周围的那一层幽暗,我仿佛看见了另一个我——去想像你,变成了理解我自己,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去发现我自己,结果却勾勒出一个你。一个不存在的你。在你真正拥有属于你自己的性别、面容、体态、脾气、个性乃至命运之前,我迫不及待地要把我对你的一切想像——或者说对我自己的一切发现,写下来,读给那个不存在的你听。”

 

这本书也可以当作“工具书”。可以模仿他的思路,去挖掘父母的家族史,去找相关人士访谈,把关于孕育自身家族的零散记忆,从家族中零零落落的长辈口中,拼凑出一个脉络。

 

 

坐标:杭州

职业:闲人一个

Leila

 

老了之后究竟是怎样的呢?

 

初看书名,很多朋友笑称,真的吗,聆听父亲,这年头谁要聆听父亲,马上想到了一个词——“爹味”,教你学做人的气息扑面而来。其实不然,作者所写的,更像是一次寻根之旅,写了父亲,也包括父亲的父亲,直至祖辈五代,时代更迭变迁中家族的来时路。

 

同时在写作本书的时候,作者的第一个孩子已在孕育中,即将出生,所以也有作者即将初为人父的一些感受,虽然作者的孩子如今已经长大成人,但是看作者当年写给未出世的孩子的话语,和我们今天的年轻人面对生育问题的焦虑,思考,期待,依然有契合和有所启发的地方。

 

我和你母亲只会祈求并期待你活着,也许健康地活着,也许多一点儿——健康又美丽地活着。倘若日复一日,你的确看起来健康又美丽,我们会有进一步的渴望;你最好比别的孩子聪明一点儿、努力一点儿、顺遂一点儿……设若一路这么盼下去,终究有一日,我们必然会要求你比旁人更有道德、有智慧、有成就,甚至有钱有势。让我暂时不要那样贪婪,让我在健康这个词上暂停一下。

 

作者写作本书的另一个契机也是因为自己的父亲已至耄耋之年,聆听父亲,那父亲的形象又是怎样呢,我觉得是可爱的,有着我们今天在这个快速高压的时代为人父母所容易缺失的一面,读来莞尔一笑的同时也有所感悟。

 

作者写他小时候做梦梦到天上的星星掉到自家院子里了。

 

我也告诉我父亲:“星星掉到小宝家。”我父亲连忙推开屋门,走到院子里,踮起脚朝巷子对面张望一阵,说:“嗯!是掉了一地。”

 

作者写自己学生时代面对大考很焦虑,甚至想要放弃考试。

 

我把这决定跟我父亲说了。他说你压力不小。我说你才知道,他说不考就不考,就算你一辈子不念大学,我将来退了休还有终身俸,可以养你几年,我说这倒不必了,他说你也用不着客气,咱们自己人。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对衰老的直接描述,今天的年轻人对生育问题的讨论中难免会触及老了之后的话题,老了之后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都还没有老过,很多人也并没有经历过贴身照顾年老亲人的经历,作者在照护父亲的过程中,也记录了很多真实直接的内容。

 

一具健康伟岸了七十六年的躯体在摔了一跤、损伤了一束比牙签还细的神经之后,就和整个世界断离。

 

作为一个人,父亲只愿意做三件事:睡眠、饮食和排泄。这将是他对生命这个课题的总结论。连洗个澡也要求人。

 

这本书里也有动人细腻的友情描写,有大时代的起伏变迁,家族的故事也从大陆到台湾,不同的人能读到不同的内容。

 

 

木木

坐标:广州

职业:国企

 

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在《聆听父亲》的大部分章节,张大春像一个絮絮叨叨的故事人,吟唱着他大爷们以及上一辈家族里的女人们的过往。那些似真似假传奇般的故事,在历史的滤镜中很容易把人读醉过去。恍惚间读到一半的我明白过来,这本2008年在大陆初版的书,讲述的是作者通过父亲了解到的故事,包括能追溯到的家族源头、父辈以及祖辈的人生经历、长辈们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后辈的训诫等等。我的目光不应只放在父亲这个话题本身,应该放得更长远,因为一个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在缓缓向我走来。

 

在开篇的章节,张大春的父亲已经病重不起,行将就木。此时他的儿子则刚刚成形,向世界发出新的心跳。在这生与死交替的节点落笔,张大春既作为儿子,也作为父亲,他的书写毫无疑问有着传承的意味。在此书的目录里,有且仅有两个问句: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如果把前两个章节看做是背景交代,这本书的内容也在于回答这两个问题:我(张家)从哪里来?我(张家)到哪里去?在历史的车轮里,张家也有着自己的选择和转身,从书香世家到经商世家,走过战火纷纷的年代,个人命运在时代的浪潮中抗争挣扎,每一个人的归宿都好像是被严丝合缝地安排。从哪里来容易考究,到哪里去则像是历史和先人留下来的预言、梦境和谜题。

 

还好足够幸运,张家的故事如河水般奔腾前进,它没有被截断,没有被限流,从一段段历史中走到了现在。年轻人对时代和命运的探索、追寻和抗争推动着家族在盘旋向上的岁月楼梯中缓缓前行。合上书,反而是开篇对奥德修斯故事的描述让我念念不忘:“一次又一次的囚禁不停地召唤着人们,一声又一声唱的却是自由。当人们无法豁免那召唤的时候,已然接受了惩罚。”恍惚中我仿佛也被困在了扉页的故事空间,被作者邀请一面看过去,一面向未来进行对话。

 

 

坐标:广州

夜空里的星

 

小人物的命运得以中场休息,回忆却一直不曾落幕

 

命题事关父亲,开篇下笔难免显得拘谨,一个听老人家絮叨往事并不新鲜,可回忆的闸门一打开,情感便如急速奔流的溪水,奔流而下,清澈明亮又细腻动人,饱含着让人心酸的哀怨,此时,又显得酣畅淋漓了。

 

前情种种,不耐烦细读,直到最后一章。

 

最后一章与书同题,开篇还是一如既往对父亲的反讽和打趣,不想在话锋一转,讲到了王景,转入了整场回忆的终局。

 

这是解放前父亲离开大陆前的一段经历。那时的他,正不知往何处去。朋友王景的一张票,把他带到了青岛,后来一路去了台湾。王景的金句“不能光看一个点”,父亲躲开一劫,念叨了一辈子,而王景却已经不知流落何处了。

 

接下来一封半遮半掩的家书,启动母亲追夫之路。母亲出门前一家家的拜别,好像是在乞讨,也是旧时代的众筹,大家族里的前情往事再次盘点了一番。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不成气的大爷,将一把胡琴赠与了母亲:

 

七奶奶你可要知道,这是一部用不了的家当!千贯万贯、金山银山,都在上头,我怎么舍得!

 

胡琴几进当铺,是纨绔大爷吃饭的家伙什,不值钱,但又离不开。此时,分别一去千里,赠与弟妹,带去给弟弟,既是他“父兄权威意志的展现,也是一个关于家庭允诺的提醒“。提醒弟弟,最后时刻,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尽的家族义务。

 

可以想像,这把胡琴,跟随这对夫妻穿越时间和空间,辗转流落到大陆的对岸,停留在岛上一个角落,串连起男人的逃避、女人的执着、变化起伏的命运、大家族的衰败、后辈的新生、对未来的困惑......不知会不会想起当年的风光与落魄。

 

全书在母亲登上火车的一刻戛然而止,以母亲最后步行寻夫,小人物命运得以中场休息,回忆却一直不曾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