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今天是孔子诞辰日,历史上有过“两个孔子”

条评论

今天是孔子诞辰日,历史上有过“两个孔子”

历史上,有“两个孔子”:一个是真实存在过的,有喜怒哀乐的情绪、跌宕起伏的人生;一个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成为中国文化象征与符号的孔子。

“两个孔子”是相互关联的。如果没有有血有肉的孔子作为基底,他怎么能在历史进程中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与符号?如果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与符号,孔子又怎么能超越时空的限制,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久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曾并称显学,但墨家思想后面慢慢地被人淡忘。究其原因,“无差别地爱他人”,没有注意到人的情感基础,是墨家理念难以推广实施的重要原因。

而儒家强调“爱有差等”,即个体先把自己和亲人爱好,再去爱他人。这一观念符合人在情感上存在差异的特质,这种“仁者爱人”的情感演绎也就具有可行性。

事实上,儒家思想中还有一些基础观念,对个人和社会具有积极意义。比如,儒家希望个体成为一个仁德之人,在人格品性上不断塑造和提升;宣扬孝悌之道,确保家庭关系稳固;强调与他人和谐相处,助力社会稳定。

孔子用自己一生的智慧不断充实和完善儒家思想,涉及政治治理、人格培养、艺术修养、形上思索等,辐射个体、他者、家庭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其实,在孔子创立儒家之前,“儒”这种说法就已经有了。只不过,在孔子之前,“儒”是为了利益而出卖自己知识的“小人儒”。到了孔子及其学生那里,“儒”跃升为“君子儒”,以天下情怀为底色,以拯救苍生为己任。

孔子拥有稳重如山的宽厚,又有灵动变通的睿智,推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立志于道出发,到遨游于艺术,孔子的思想内蕴着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在历史中遇到混乱的时候,在个体遇到困难的时刻,总是可以展现力量。

于是我们看到,苏轼即便白发苍苍,还能向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范仲淹在新政失败被贬后,依然疾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历史进程中,孔子谆谆教导世人:要成为一个有天下情怀的仁者、智者。

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山矗立在那里,那样沉静和稳重,就像仁德的人一样,给人以一种厚重感。仁德的人内心笃定、波澜不惊,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君子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