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金融 > 理财 >

金融是认识世界和人性的方式

条评论

金融是认识世界和人性的方式

    人性是什么?趋利避害,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但如何让每个自利的人都能增加自己的利益呢?就要让他们自愿地达成交易。一切交易,只要不是强迫的,每个人肯定都能增加自己的利益。
 
    比如大家都使用货币交易,交易就简单、安全多了。可以想象当初也有很多人拒绝使用货币,宁愿物物交换。但为什么货币能推广开来?当然有强迫的因素,但是一切强迫,都要靠微观主体的自愿配合,包括军官对士兵的命令,也是如此[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在《自由选择》一书中,谈到市场的作用时如是说]。货币能普遍使用,是因为“眼见为实”,不使用货币的人,看到使用货币的人得了好处才动心。货币能存在几千年,就是因为顺应了人性的需要。
 
    比如利率和利息。为什么存在利息?因为人的正常心理是高估现在、低估未来,同一件东西,放在今天,比明天的价值要大。既然借贷是同种东西的现在价值和未来价值的交换,那么未来价值就低于现在的价值,中间的这个差额,必须弥补,弥补之物就是利息。利息不会取消,因为人性不过如此。特别说一下,即使是高利贷,亦是很有人性的,本书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比如保险。多数人的心理,是厌恶风险,但风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就自动消失,所以只能冀望减少风险而不是消灭它。当必须在“以很大的概率损失一小笔钱”和“以很小的概率损失一大笔钱”之间做出选择时,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保险正是基于此心理特征而产生的。保险符合人性,因此能生存和不断扩展领地。
 
    比如互换(swaps)。有两家企业,一家企业在所有市场上都能以低利率借到钱,另一家相反,在所有市场上借钱的利率都更高。那前者和后者,还有合作的可能吗?似乎没有。但根据李嘉图(DavidRicardo)的比较优势原理(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创设的互换,却正是让两者分工合作,降低了两个企业的利息成本。如果互换不能让两者都更有利,那前者会不屑于互换,后者根本不敢想象能合作。只要金融产品符合自利的人性,市场就一定能接受。
 
    不同的人对世界的看法不同,对未来的预期有差异,有人看好有人看淡,这才是正常的世界,否则才是不正常。正是洞悉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差异,股票、债券、期权合约、期货合约,才循此设计出来,以便每个人都能亲自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是否比他人更聪明。你会看到,金融产品有的是利用人们厌恶风险的心理,如保险;有的是利用人们喜欢冒险、喜欢风险、喜欢赌一把的心理,如金融期货。香港影星周润发主演的电影《赌神》就表现了赌徒的冒险精神。多品种的金融产品,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正是丰富多彩的人类心灵世界的体现。这就是金融的人性。
 
    这样说来,金融又跟文学、艺术相像,文学、艺术看起来很空灵,很不实在,但揭示人性的本质。金融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