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金融 > 理财 >

五年之约6000亿

条评论

五年之约6000亿

最近格力电器的热点很多,董小姐频频出圈。又是王自如,又是孟羽童,还有员工跳槽要交培训费的暴论。
星空君对这些热炒的言论漠不关心,更关心的是五年前的约定:2018年,董小姐称格力五年后营收6000亿。
如今,五年过去了,格力6000亿了吗?
2023年12月21日,格力电器发布业绩预告,2023年全年营收预计2050 亿元–2100 亿元,比上年1901亿微增;归母净利润270亿元-293亿元,增幅10.2%-19.6%。
而公司2018年的营收规模,“恰好”也是刚突破2000亿。
这五年原地踏步了。
图片
在格力喊出6000亿营收的时候,星空君还煞有介事的分析了下。公司扩大规模唯一的途径,就是并购。
彼时的格力电器的股权还在格力集团手里,格力集团还试图通过行政任命的方式和董小姐掰手腕,无奈他们选的人不成器。再后来,格力电器股权变动,大股东变成了高瓴资本旗下,董小姐可以大胆出手了。
然而董小姐运气不佳,疫情来了,格力的核心业务受到严重冲击,现金流不足以支撑开展大规模并购。
01
藏在财报里的野心
如果想要知道格力的6000亿宏伟规划,一定要看格力年报里的业务板块分类。
这里面隐藏着董明珠的野心,虽然没有实现,但确实是努力过了。
在2023年年报正式发布之前,以2022年年报为例。
图片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制图:诗与星空
第一,最值得关注的,是智能装备,格力的智能装备一度销售额超过31亿(2018年),主要是卖给银隆--当初董明珠力推格力并购银隆新能源,但未能在股东大会通过,后来银隆发展不顺利,格力的智能化装备销售额也逐渐萎缩。
历史很难假设,很难讲格力真得收购了银隆,会是什么样的情况。但是格力近年来的发展乏力,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缺乏新的经营增长点。
作为对比,同行巨头美的、海尔纷纷并购了海外企业,一个发展工业机器人,一个把美国日本的名牌家电纳入麾下。   
而格力并没有在资本运作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去并购,这也导致公司和原本差不多的巨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差距。
第二,生活电器(小家电)是董小姐心里的痛。
她一而再再而三的亲自出马带货格力的小家电,格力小家电的子品牌叫大松。从口碑来看,并不亚于海尔、美的的同类产品。但奇怪的是,大松非常难打开市场。
星空君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大松主打中高端小家电路线,而小家电市场被大量的中低端产品(包括美的海尔做的也是中低端产品为主)充斥,二是格力在空调领域的名气太响了,品牌的垂直度对其他领域的尝试带来了负面影响。
02
现金流里的小秘密
空调行业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经营模式:通过经销商销售。
公司把货物交给经销商,就算实现了销售,从而计入销售收入。很多家电企业的经销商势力非常大,甚至能影响公司的经营。
而辨别经销商是否有猫腻的方式,是通过公司的现金流量表。
图片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制图:诗与星空
1、2018年异常的收现比
据同花顺iFind,格力电器2018年的收现比严重偏离正常值。
一般来说,收现比大于1,说明企业当期的销货全部变现,且收回了部分前期的应收账款。
然而,格力电器2018年的收现比远大于1,这表明当年的销售收入很可能是由经销商囤货造成的“虚增”。由于这种赊销模式不可能持续,因此,随后的几年,收现比逐渐回归正常。
2、2018年现金流状况不佳
由于2018年格力电器的收现比异常,说明当年的销售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销商的囤货,而非真实的销售。
这使得公司的现金流状况不佳,应收账款挂账增多,存在坏账风险。2019-2022年,现金流状况逐渐改善
3、2019-2022年收现比逐渐稳定
在2019年至2022年期间,格力电器的收现比逐渐趋于稳定。
这说明公司的营收质量在这段时间内得到了改善,经销商囤货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尤其是2022年,公司的收现比接近1,表明当年的销售收入与收到的现金基本一致,营收质量较高。
在2019年至2022年期间,格力电器的收现比逐渐稳定,说明公司的营收质量得到了提高,现金流状况逐渐改善。尤其是在2022年,公司的营收含金量十足,表明公司的经营模式已经逐渐摆脱对经销商囤货的依赖,实现了真正的销售。
03
套保和远期外汇合约
公司三季报的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1.19亿,2022年全年是-3.44亿。
这个项目数据不大,但意义重大。
大部分年份中,格力这个项目都是正数。其中有两方面,一是套保,二是远期外汇合约。
作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空调厂商之一,格力对铜的需求是海量的,但铜的价格变化会给公司成本带来不确定影响。
这就产生了套保业务。
所谓套保,就是以购买期货的形式,提前锁定价格。需要注意的是,套保并非为了投机盈利,而是为了平抑采购成本,避免原材料的成本价激烈的起伏,所以套保出现盈亏都正常。
同时,格力海外业务已经接近四分之一,外汇使用量巨大,和套保类似,远期外汇合约也是平抑外汇成本的重要手段。在外汇变动比较大的时期,盈亏也都正常。
不过,套保和远期外汇合约非常考验公司相应的投资团队。一旦稍有不慎,就是天量亏损。
2019年,中石化曾发布公告,其子公司联合石化因为误判原油价格趋势,套保业务损失46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