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教育 >

培养更多懂中文精技术人才

条评论

培养更多懂中文精技术人才

“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中文学习需求日益增加,培养具备中文沟通能力和实际职业技能的人才成为当今时代的迫切需求。”卢旺达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弗洛里安表示。
近日,在2023年世界中文大会期间举办的“中文+职业技能”融合发展论坛上,有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驻华使节、中资企业代表和中外院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文+职业技能”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职教赋能国际中文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日益提升和对外投资不断扩大,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深入发展,各国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需求日益增长。学好中文、进入中资企业工作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职业发展的热门选择。
泰国海上丝路孔子学院理事会主席颂德通猜介绍,今年3月,中泰两国教育部门共同创办的全球首家语言与职业教育学院成立,早在2014年,天津—泰国职业教育奖学金项目就已经启动。
“‘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为泰国各领域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会中文、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颂德通猜说,目前,泰国已选派10批共304人赴天津各职校进行专业学习,已有223人学成归来。
“培养既懂中文又拥有技能的本土‘双师型’人才是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的一项长期任务。”弗洛里安介绍,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深入了解卢旺达不同产业的用人需求,为学生提供相关职业技能培训。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来自中国的菌草技术让当地上百万人脱贫,菌草产业也成为该国继咖啡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中文+职业技能’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减贫,许多孔子学院的学生通过学习中文掌握菌草种植技术。”巴布亚新几内亚科技大学副校长考尔·吉纳说。
“变‘学中文’为‘用中文学职业技能’,以职业教育赋能国际中文教育,能够为孔子学院事业开辟新路径,促进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谢永华说。
    校企携手共同“出海”
“中文+职业技能”不仅赋能国际中文教育,也为推进职教“出海”提供了新方案,拓展了新路径。
“技术技能最容易突破国界,促进产能和技术标准相通。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最容易促进民心相通。”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黄辉建议,我国应继续推动“中文+”新型办学平台建设,扩大建设数量,提高教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深度融合发展,培养更多懂中文、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山东省今年启动了职业教育海外“班·墨学院”计划,有组织地推动山东职业院校“走出去”,更好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生福祉和海外中资企业需求。
“我们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教育就支撑到哪里’,组织职业院校伴随企业‘走出去’,面向中资企业海外本土员工、当地居民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带动当地就业。”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王志刚说。
王志刚介绍,目前山东近50所职业院校与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大型企业深度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15所“班·墨学院”、57个“中文+职业技能”办学点,开展技术技能、安全生产与管理、工业汉语等培训。
“海外职业教育项目既能解决各国技能人才短缺与青年人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又能培养出知华友华的发展中国家青年一代,具有重要意义。”中航国际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飞说。
    “中文+职业技能”助力教师培养
会上,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当前“中文+职业技能”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双师型”教师紧缺和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缺乏等挑战。
“目前,中文教师和职业技能教学仍处于独立发展状态,中文教师无法传授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教师往往因为语言障碍,无法高效授课。”弗洛里安说。
依托“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今年对全国40所职业院校198名教师开展了“国际中文教师证书”培训。通过对专业教师强化语言培训,培养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掌握语言教学能力的“双师型”师资。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北京语言大学,各自发挥所长,共建“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在留学生联合培养、师资培训和教学资源开发、学术研讨等方面开展共同合作。
除了培养兼具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外派教师,“中文+职业技能”项目也把重点放在合作国家本土教师培养上。今年10月,泰国职教委下辖院校的30位本土中文教师前往中国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语言进修培训。“培训有效地提升了泰国职教委本土中文教师的中文教学能力,以培养更多掌握‘中文+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颂德通猜说。
教什么,依据什么来教,也是“中文+职业技能”融合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当前,不少职业院校联合企业开发相应的教材和资源。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楼晓春分享了校企联合开发《中文+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教材和配套资源的经验。楼晓春介绍,教材编写团队包括国际中文教师团队、专业教师团队以及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
“应鼓励政校行企多元主体资源共享,统筹推进‘中文+职业技能’数字资源体系建设。”谢永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