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教育 >

搬砖的清华学生回乡做公务员 如何理性看待?

条评论

搬砖的清华学生回乡做公务员 如何理性看待?

四年前,云南宣威市阿都乡小山村的林万东在工地和母亲“搬砖”时,得知自己被清华大学录取。这一幕被媒体报道后,打动了不少人。那时的他戴着一副厚重的黑框眼镜,身材瘦弱,皮肤黝黑。

  据媒体报道,近日,林万东被拟录用为云南省2023年定向选调生,去向单位为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委办公室。有人说,“清华毕业的人才应该搞科研,当公务员是大材小用。”而林万东称,不是所有清华的学生都适合做科研。对他来说,回家乡当公务员是最好的选择,他不想让母亲继续在工地搬砖,回云南既可以陪伴母亲,又可以找到自己的根。

  林万东的就业选择与当年他考进清华,一样令舆论关注。而之所以引发关注,是他的就业选择,与当初舆论对他的成才期待并不相符。

  事实上,林万东的就业选择,再一次说明,乡村学生努力读书,不是为了“逃离家乡”,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家乡。名校学生选择回家乡做公务员也并非“大材小用”。

  真正应该关注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倾向于选择体制内的职业,这种过于求稳的心态,会影响大学毕业生投身创业,作出创新贡献。同时也反映出当前的就业环境,给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就业选择还不够多元。

  “逃离家乡”确实是中国乡村教育中存在的一种成才观,一些媒体在报道乡村学校的教育成就时,就提到让多少生活在乡村、大山中的孩子走出乡村、大山。但是,走出乡村,不能变为“逃离乡村”,积极的成才观,应该是走出乡村去城市上大学,但学成之后,选择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改变家乡。中国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也需要乡村教育改变教育学生走出甚至逃离乡村的功利教育观。

  从建设家乡角度看,小林的选择是值得肯定的。当公务员,也是建设家乡的一种方式。国内存在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这并非个体的问题,而是就业环境的问题。

  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求稳心态持续上升,调研发现,从大学毕业生偏好的企业类型看,国企仍是毕业生首选,占比46.7%,较去年上升2.3个百分点,且连续三年呈上升态势。选择民营企业的占比为12.6%,较去年下降4.8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呈下降态势。之前,媒体曾报道,清华大学选择就业的毕业生,有七成进入体制内单位,就反映了大学毕业生求稳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