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教育 >

为什么人文艺术和科学发展的速度不能太悬殊?

条评论

为什么人文艺术和科学发展的速度不能太悬殊?

了解外部世界,每一个人都有着对科学未知的好奇;同时,观照内心世界,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着人文关怀和对艺术的敏锐感受。

  如何使得科学的理性与人文艺术的感性更好地结合,在科技迭代发展不断触碰人类伦理边界的当下,让科学探索永远向上、向善?这是学界尤其关注的话题。

  近日,复旦大学举办的“三位一体新探索:科学 人文 艺术”讲座邀请科学家、人文学者和艺术家进行了一场对谈。本报记者对他们的观点做如下整理、记录,以飨读者。

  本期专家——

  杨玉良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

  陈思和 复旦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大成 深圳大学喻继高中国工笔画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

  人文、艺术和科学是什么关系?

  一个没有人文和艺术修养的科学家,很容易变成科学怪人

  杨玉良:作为科学家,我当然一向认为科学很强大、也很吸引人,但静下心来思考就会发现,我的内心似乎还缺少一些什么。年轻时,这种感觉还没这么强烈,随着年龄增长,我发现,所缺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可以直达心灵的人文和艺术”。

  对科学家而言,人文和艺术可能更加重要。一个没有人文和艺术修养的科学家,很容易变成科学怪人,比如,进行有悖伦理道德的实验,甚至做出对人类有害的事。人文不只是一个学科,当一个人触及到真正的人文,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就会被突然唤醒。这也是我目前对古籍保护、古籍修复领域感兴趣的一个起因。在从事修复工作的过程中,我确实感到,科学家在这个领域可以发挥优势特长、大有所为。

  退休之后,我开始从事古籍保护工作。我做的第一项研究是关于中华古籍保护用的传统纸张,包括优化纸的制造工艺以及研究影响纸张寿命的因素等。

  千百年来,纸张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记录载体、传播的介质,科学技术则赋予了它长时间保存文字、符号和图像的能力。即便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今时代,“长寿”的传统纸张的重要性依旧不能忽视。比如,需要长期保存的重要档案的用纸,仍然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现实和历史作用。然而,如今不少传统纸的造纸企业,为了追求效益,生产的传统纸张寿命都不够长,需要科学家在延长纸寿以及对各种艺术表现的适用性方面开展基础和工艺研究,并为人文和艺术的发展提供助力。

  李大成:科学比较理性,艺术比较感性。在我看来,科学为艺术提供了物质保障,艺术又会赋能科技。

  我是画家,以绘画为例,古人完全靠“目识心记”的方法,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感悟并收集创作素材。这难免会有一些局限,特别是要“定格”在大自然中的动物和现实生活中人物的瞬间动作表情等,人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记录下这些微妙的动态变化,还有包括记录一些物象的结构和色彩等。但是,相机就完全可以做到,这就是科技给艺术带来的好处。

  但是,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科技与艺术的关系。相机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削减了画家对自然、对生活的创作感悟和情感体验,降低了创作感和艺术性,某种程度上甚至不自觉地养成了画家的惰性和依赖性。实际上,人观察、感悟大自然的创作体验和情感,并非相机可代替。可以说,再先进的相机都不如人脑,相机只是收集记录素材的工具,照片只能是艺术创作的参考和补充资料。我在写生的过程中,观察、发现和领悟大自然中最美的东西,这也是艺术审美能力提高的一个过程,是相机不可能取代的。所以说,合理运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一定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