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教育 > 资料 >

被称为“高考奇才”,究竟是为什么在被名校录取后却丢掉机会再考呢?

条评论

被称为“高考奇才”,究竟是为什么在被名校录取后却丢掉机会再考呢?

2007年6月的一天,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看着一份学生档案皱起了眉头,档案上写着:

2003年高考619分,报考北大落榜,拒绝被复旦大学录取;

2004年高考606分,考入北京大学,第二年被劝退处理;

2005年高考703分,考入清华大学,第二年被劝退处理。

这个曾经被清华北大各劝退过一次的考生名叫张非,于2007年又考上了清华,招生办工作人员立即就是否录取他展开了讨论。

张非

与此同时有关这个高考奇才的消息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引发了激烈的猜想和争论,各种评价如雪花般飞来。

有的人说他是游戏人生的狂人,有的人说他是骗取奖学金的职业考生,还有的人说他想以这种方式博人眼球,甚至有的人说他只是想考着玩儿,还有许多人把他称为“高考奇才”。

那么,这个被称为“高考奇才”的张非,究竟是为什么在一次又一次获得被名校录取的机会之后,却一次又一次丢掉机会复读再考呢?

他的人生经历可以作为许多高考学子的警钟。

非清华北大不上

这位高考奇才第一次参加高考是在2003年,当时正值非典大流行,学校停了几个月的课,许多高考生都只能在家自主复习。

张非

那个时候没有网络课堂,能否及时全面地复习全靠考生个人自觉,一般学生都会时不时在累的时候给自己放个小假,而对于张非来说,学习是一件既能够享受其中又非常容易的事情,因此他的复习过程非常顺利舒心。

信心满满地参加完高考后,张非以619分的成绩成为了学校里分数最高的一个,他根本就不看老师提供的估分材料,直接给自己填报了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志愿,但是结果令人遗憾,张非离北大的录取线还差几分。

高分的学生是许多学校都想录取的对象,被北大拒绝的同时,张非收到了来自复旦大学招生办的电话,表示如果他愿意到复旦大学读书,可以减免部分学费,并且各种好的专业随便挑。

复旦大学

但是张非心高气傲,高考之前他就已经立下誓言非清华北大不上,于是断然拒绝了复旦大学抛来的橄榄枝。

能够进入全国名列前茅的复旦大学,这在当时张非的家乡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甚至在张非所在的村子,能够考入普通本科大学的人都是凤毛麟角。

家人苦口婆心劝他珍惜这次机会到复旦上学,可是张非心中只有自己向往的清华北大,在家人的叹息中,他再次走进了高中的大门,开始了一年的复读。

 

本来就成绩不错的张非,又经过一年的复读之后,变得更加胸有成竹,带着一股对清华北大志在必得的劲头,走入了2004年的高考考场。

面对考试时一向轻松自如的他,在考场上正常发挥,考试一结束他便将一切抛诸脑后,只等分数出来。

自信满满的他仿佛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已经是囊中之物。

考试分数出来的那一天,张非的父母为自己的儿子捏了一把汗,北京大学在四川省的录取分数线是604分,而张非考了606分,算是险胜。

张非

如果张非这次再没有被北大录取,那恐怕他还会继续选择复读,这种自视过高的执着是父母所不希望看到的。

结果还算如愿,张非只超了北大分数线两分,虽然只能上北京大学中的一个普通专业,但是好在如张非所希望的那样,他拿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带着家人的期许和父老乡亲的祝福,张非背上行囊踏上了前往北大求学的路程。

北京大学

父母为儿子感到骄傲,常常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的儿子将来一定是一个有出息之人,并且憧憬着儿子将来学有所成之后如何光耀门楣,可是儿子在入学一年之后所发生的变化,却让他们的心从天上一下子跌入了谷底。

屏幕中的大学生活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小地方和大城市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许多差距,从家乡一下子进入到首都北京生活之后,各种新鲜事物不断刷新着张非对世界的认知。

再加上看到周围来自城市的同学所拥有的各种兴趣爱好,张非也从只会学习、做题和考试的书生,逐渐变成了会享受生活的人。

北京大学

可是多年的苦读生涯早已把张非变成了一个不善于与人相处之人,在尝试了音乐、绘画、舞蹈等许多新鲜事物之后,他最终选择了网络游戏作为自己最常用的娱乐消遣工具。

枯燥的心渴望丰富的生活,但是木讷的性格又让他一时半会儿难以融入周围的社交氛围,那么这种对丰富生活的渴望就会自动寻找其他的出口。

内容丰富又足够可控的网络游戏就变成了像张非这样不善交际而又渴望交际的灵魂的出口,在时间完全自主的大学校园,张非对网络游戏的依赖越来越重。

 

一方小小的电脑屏幕,一发不可收拾地逐渐取代了他本可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甚至逐渐取代了教室,取代了课堂,取代了他的书本乃至他的学业。

在北京大学第一年的时光很快过去了,在期末考试之前,猛地回过神来的张非这才发现,自己本该完成的许多作业基本都未动笔,本该听的课程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放纵中成为了陌生的过往,而即将参加的考试,也因为一年以来学业的荒废而让张非感到焦虑不安。

他赶紧拿起书本夜以继日地复习,可是奈何课程太多,且每章节的内容环环相扣,几天的临时抱佛脚已经无济于事,张非就这样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几天熬夜复习而形成的黑眼圈,走进了期末考试的考场。

 

成绩出来后,结果让张非想要狠狠抽自己几个耳光,一共有七门课不及格,之前高考时所具有的满满的自信在这一刻变得荡然无存。

令他更加懊悔的是,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北京大学规定,一年之内挂科达到五门课的学生会被直接退学,也就是这时他才意识到,本该仔细阅读的学生手册早已经被沉迷于网络的他遗忘在角落里积满了灰尘。

就这样,仅仅入学一年的张非被北京大学劝退,卷起铺盖回到了家乡,在进入家乡村子时,他不想遇见任何一个熟悉的乡邻,于是绕开村里的路,背着沉重的行李,下到村里干涸的小河中,顺着河床低着头悄悄走回了家。

 

这次挫败,让张非大有“关羽败走麦城”之感,不过好在这不是生死存亡的战争,只是个人一时的荣誉得失罢了。

虽然从小没有遭受过什么大的挫败,但是读了多年的书,“成败只是暂时”的道理张非还是懂的,在经受过父母“恨铁不成钢”的一番责怪之后,张非决定重整旗鼓,再战高考。

正在张非考虑着要不要还到高中母校复读之时,南充市一家民办高中的招生人员在听说了张非的事情之后,主动找上门来。

他们请张非入校复读,学费食宿费全免,并且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优越的条件极大宽慰了张非落寞的心,于是他决定换一个环境,到民办学校复读。

 

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超强的学习能力,再加上良好的学习环境,张非再一次拼尽全力挖掘自己的潜能。

经过一年的努力之后,在2005年,张非在自己的第三次高考中,以703分的惊人成绩拿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张非的金榜题名自然是间接为他所在的民办高中增加了不少名气、吸引了更多生源,校长非常高兴,一下子为张飞发放了十万元的奖金,以资奖励。

清华大学

父母脸上因为儿子学业的坎坷而时常紧锁的眉头也稍稍舒展开来,心中默默希望,儿子能够在这次取得好成绩后吸取过去的教训,好好学习,顺利毕业。

他们是这样叮嘱张非的,张非也是这样答应的,可是张非入学之后的情况发展,却让父母本来即将放下的心又一下子高高悬了起来。

“高考奇才”在安逸中沦为普通人

进入清华大学之后,张非前几个月学习还算认真,学习轻轻松松,作业总能按时完成,课余还能抽出时间来玩几把游戏。

 

可是半个学期过去后,好了伤疤的他就开始忘了疼,认为全国数一数二的高等学府也不过如此,于是学习在他的生活中又逐渐变成了“副业”。

网络游戏重新成为他亲密无间、朝夕相处的伙伴,第一个学期下来,张非有两门课不及格。

而盲目自信的他想着,这不过是因为自己后半学期没有认真学习,只要下学期多花点时间学习,一定会轻而易举地让所有课程及格,并且顺带把第一学期不及格的两门课也修回来。

可是盲目的自信所导致的往往是自我放纵,第二学期开学后,张非打算的是,先让自己在游戏中好好舒爽几天,然后再一门心思好好学习。

 

可是几天的游戏下来,这种想法便成为了仅仅用来不断自我开脱的借口,一边是手在鼠标键盘上猛烈输出,一边是心里暗暗安慰自己,明天就开始好好学习。

就在这种“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无限循环之中,张非第二个学期的日子又过去了大半,等他回过神来之时,在清华求学的第一学年就到了临近末尾。

又是一通临时抱佛脚,又是一通连续几天的熬夜复习,又是带着忐忑焦虑的心情走入期末考试的考场,而考试结果也与之前类似,又是好几门课不及格,因此,张非依然是被学校直接劝退。

 

这次学业的失败让一向心高气傲的张非着实感到心痛,他不忍心再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于是放假回家后对父母隐瞒了退学的事情。

到了开学之时,张非又带着行李离开家乡,父母以为他是回到了学校,想着儿子兴许终于痛改前非,用心学习了。

可是几个月后接到儿子从外地打来的电话时,老两口却差点惊掉了下巴,电话那头的张非第一句话是:“我在外面打工,现在没钱吃饭了。”

 

原来,已经被学校劝退的张非离开家之后,瞒着父母到社会上谋生,本想着可以凭借自己超强的学习能力谋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可是现实的残酷让他犹如受到当头一棒。

没有大学文凭,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再加上不善于与人交往,他找不到任何白领工作,最后他向生活妥协选择在饭店做服务生。

张非

可是从来没有亲身经历过社会实践的他在工作中显得笨拙木讷,屡屡受到老板的指责,最后工作也没有保住。

于是在身上的钱将要用光之时,他选择打电话向家里求助。

父母给他寄去了生活费和路费,受到社会磨砺的张非痛定思痛,决定回家复读再次参加高考,通过学习奔一个更好的前途。

张非再次进入高中复读班时,一年的复读过程已经过去了近三分之一,第一学期已经临近末尾,再加上学业已经荒废近半年,起初张非的复习进度严重落后,成绩也落到了中下游。

 

可是他超常的学习能力依然还在,通过埋头苦读奋起直追,他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就从中下游进步到了全校前几名。

在2007年6月,张非参加了他人生中的第四次高考,成绩667分,报考了清华大学。

大多数高考生的履历都简简单单,而张非复杂的人生履历则引起了清华大学招生办人员的注意。

他们仔细看后才发现,张非是第四次参加高考,且是之前被本校劝退的学生,围绕是否录取张非,招生办工作人员和校领导展开了讨论,与此同时张非的高考经历也不胫而走,在网络上流传开来。

 

有的人说他是游戏人生的狂人,有的人说他是骗取奖学金的职业考生,还有的人说他想以这种方式博人眼球,而只有张非的父母清楚,他只是一个善于学习但是心智并不成熟的青年。

最终经过一番忐忑等待的张非,还是获得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且总算是开始珍惜宝贵的求学机会,经过四年的学习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又报考了中山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但是却在复试落榜。

此时的张非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不想再在学校里度日,于是选择不再报考,而是在家人的建议下到家乡当地的事业单位做了一名普通职员,从此泯然众人矣。

张非

安逸的状态可以作为一个人暂时修养身心的港湾,但是如果不加以节制,张弛有度,就会成为一个人的“坟墓”。

在无尽的安逸中,人会带着自我安慰,像骆驼把头埋进沙子里一样逃避现实,继而一天天走向毁灭。

希望青年朋友们能从类似现象中获得警醒,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警惕青春路上的安逸黑洞,走好自己的成才之路,将来做一名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