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科技 > 智能 >

电子通讯工具可以代替实地考察?

条评论

电子通讯工具可以代替实地考察?

  电子通讯工具可以代替实地考察?当然不能代替了。举一个例子就能说明情况,以前没有采用实名制上网的时候,人们上网没有身份认证,随便乱说,说的都没什么价值,甚至还有网上骂战的,约架的等等,弄得乌烟瘴气,乱七八糟。实名制上网以后,人们不敢随便乱说了,当然也不能骂战、约架了,要是谁违反规定,谁就会被平台删除言论,严重的要被封号。于是,人们发言理性多了,也不敢随便乱说了。用电子通讯工具搞调查也是如此,只要是不见面的调查,无论设计者如何煞费苦心,如何设计表格事无巨细,都有一定的水分,也都不会被人们重视。虽说在大数据时代,各种电子通讯工具的调查会层出不穷,甚至会出现监听现象,但对于实地考察的数据搜集和人们信息的反馈,并不一定能做到精准。人们出行要被监控,可是,人们不带手机,就不会被追踪,也不会被记录在案,所有的关于他的出行信息,只能通过他自己汇报,而他自己汇报的情况,很多时候并不一定真实可靠。要是有人实地考察,紧盯着他,就会获得他出行的真实情况。

  没有那么多人力物力来监控,只能靠电子设备来监控。诚然,监控成本必须要考虑,但并不是什么项目都要实地考察的,只有一些项目要求实地考察。只是凭借打电话,或者微信、钉钉等表格统计,就显得太不真实了。人们上报数据是一回事,专管领导到实地考察是另一回事,并不矛盾,也要相互协调,统一管理。但是,很多领导在微信群发言习惯了,只是生活在虚无的网络世界里,要人们上报自己的情况,弄到表格里,报上去就算完事。而实地考察的数据基本上也是这样报上来的,要是上级要照片或视频,就要做做样子,到实地考察,找一两个当地的人来摆拍,还要把照片拍得漂亮一些,把视频拍得专业一些。善于观察的人会发现其中的猫腻,只是不说出来而已。

  领导到农村访问,在田间地头和农民做访谈,农民穿的衣服很干净,领导穿的衣服更干净,一看就不像是干活的,而是真的在摆拍。而领导到了地里,拿着锄头干活,穿的却是笔挺西装和真皮皮鞋,也就做做样子,真干活的人不会穿成那样。还有的领导喜欢摆拍,遇到下火车的旅客跌倒了,就赶忙跑过去扶起来,还要随行的人员拍照、录视频,上传给上级领导,甚至直接拿到报社发表,体现领导下基层的事实,还要添加领导做好事的记录,而被扶起来的乘客基本上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看到报纸上的报道,也会莫名其妙,等知道真相之后,才会披露揭发。当然,还有的扶贫干部提着一桶油和一袋大米到贫困户家里慰问,也就只有上级催逼得紧的时候,他们才会去,去了并不是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而是站在院子里,合影留念,拍小视频留念,拍完就走,没有什么多余的话要说。或许,他们从骨子里看不上贫困户,也就不和他们多废话了。但是,他们的使命是扶贫,而不是送东西,只是,他们误解了上级的精神,即便带着东西,也是有辱使命的。

  电子产品的发达让很多实地考察项目变成了网上统计信息,而失去了很多第一手资料的获取渠道。网上统计的东西太过于笼统和片面,甚至还会引发网络安全问题,需要实地考察的人到具体考察地点去采取数据,去和人们交谈,获得第一手资料才有发言权。只是根据网络数据统计,还是太过于片面和随意。诚然,大数据时代人们没有什么隐私可言,但很多实地考察项目并不是网络数据统计所能承担的,也不是通过网络或电话调查能了解真实情况的。需要实地考察项目的负责人带着团队进行真实的实地考察,不但科研团队要这样做,领导们也要这样做,真的走进群众心里,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而不能把部门弄成了衙门,整天在里面享福,却不会到民间走一走。或许,他们认为老百姓找他们办事就是有求于他们,正好可以搞一搞权力寻租,借此机会发财。而他们到民间走一走,看似在贴近群众,其实是有求于群众,甚至还会被群众围攻,也就有了安全问题。那么一个领导,要是到民间走一走,搞实地调查就被群众围攻,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做官的方略问题,能力问题?要做让人民放心的干部,要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自己服务,更不是和人民的利益背道而驰,要是做了贪官,或者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当然就不会到民间走一走了,就是非得去,也只会弄好多保镖,或者开着好车,跟了一大帮随从,就像县太爷视察民间,哪里还能得到真实的情况?或许,人们已经失掉了话语权,也就不会被官员们重视了。就是上级要找几个农民来访谈,下级官员也会找好几个“靠谱的”,早就教会了他们回答的答案,照着答案说就行了,要是不清楚就说不清楚,要是涉及实质问题,就说不知道。

  如此一来,不深入民间搞调查,只是凭借电子通讯工具来搞统计,是多么浅薄无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