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科技 > 智能 >

谷歌Pixel 4翻车,戳破了造手机只是拼装的幻想

条评论

谷歌Pixel 4翻车,戳破了造手机只是拼装的幻想

一个月之前,我们三易生活曾经盛赞谷歌Pixel 4系列这款最新的“亲儿子”。在那个时候,我们被它不落俗套的外观设计,高度重视隐私保护的内置AI,独特的相机理念所打动,甚至认为它足以体现谷歌对于当前手机市场的不满与反思。

谷歌Pixel 4翻车,戳破了造手机只是拼装的幻想

 

然而短短一个月后,我们发现自己被狠狠的打脸了,因为曾经一度被外界寄予厚望,认为能够指导整个安卓生态未来的Pixel 4系列,已然又双叒叕一次沦落为BUG满天飞的尴尬产品。先是有消费者发现Pixel 4的人脸识别功能,竟然可以在识别对象闭眼(睡着)的时候解锁,引发对于“枕边人盗刷”的担忧;后来又有媒体曝光Pixel 4的90Hz屏幕兼容性不佳,甚至就连亮度太低的时候都会自动掉回60Hz模式;而就在近日,就连谷歌那引以为傲的AI相机甚至都翻了车,其被发现在特定光线的环境下会出现严重白平衡问题,直接导致整张照片色彩失真。

谷歌Pixel 4翻车,戳破了造手机只是拼装的幻想

 

右边是正常曝光的红色房间,左侧是Pixel4错误的把红色拍成了黄色

针对以上这些BUG,谷歌事后的处理态度都还不错,基本上都确保会在一个月内以系统更新的方式提供修复。但是这种反复出现“可修复BUG”的情况,实际上也已经很能反映一些问题了。

谷歌手机的问题,表面上是软件BUG,实际上是人手不足

是谷歌的软件开发能力不够强?稍有常识的人都不会这样想。且不说大名鼎鼎的“阿尔法狗”,单就谷歌作为Android操作系统领导者的特殊地位,以及他们本身多年以来靠着强大的AI拍照算法,以及与各大手机厂商都有合作这两点来说,谷歌在手机软件的研发水平上就毋庸置疑。但是功能强大、规格充满独创性的Pixel 4系列,却先后多次出现可被修复的软件BUG,至少说明了其在产品发布前的最终测试阶段,或者说在质量把控的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

谷歌Pixel 4翻车,戳破了造手机只是拼装的幻想

 

事实上,根据外媒The Information在2017年的一则报道显示,谷歌在收购了HTC的手机部门后,收获了约2000名员工,但他们在上海负责监督Pixel手机和Google Home智能音箱等产品生产环节的团队,人数却仅仅从20人扩张为了150人左右。而且这150人还并非所有人都从事质量保障工作,还需要兼顾VR设备、可穿戴项目的一部分研发任务。

不难看出,Pixel系列产品接连“出事”的原因,说白了就是谷歌负责手机质检、测试的人手太少。没能在产品发布之前对手机进行充分的质量和功能检测,因此漏掉了一些原本很容易解决的BUG。既对消费者接连造成困扰,也严重地伤害到了谷歌自身的产品形象。

在产业链造机的年代,有些事情还得靠品牌自己去做

当然,Pixel 4系列的这次事件并非全无正面意义。一方面来说,它至少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知错能改,而且改正态度积极迅速,在软件开发(或者说在漏洞修补)方面实力强大的谷歌。但更重要的是,它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了全球消费者的面前。那就是在行业分工明确,产业链发达的今天,手机厂商在一部手机的研发、生产过程中,到底要做多少事?

谷歌Pixel 4翻车,戳破了造手机只是拼装的幻想

 

以Pixel 4系列为例,其使用了了来自日本软银的处理器架构,由美国高通设计为SoC,再搭配上了韩国三星的屏幕、日本索尼的摄像头、中国德赛的电池,以及其他来自世界各地的零部件。但是在此基础上,它还是有来自谷歌自研的Pixel Neural Core AI芯片、Titan M加密芯片,还是需要自己来设计外观,也还是需要靠自己来开发软件和编写拍照算法,以及对产品进行出厂前的测试和质检(尽管最后这一步没有做好)。

换句话说,尽管理论上而言,单靠供应链的确可以“造”出一台手机来,但要想将它做得与众不同,要想在行业中出类拔萃,那么手机品牌自身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付出,便不可或缺。

谷歌Pixel 4翻车,戳破了造手机只是拼装的幻想

 

比如说同样是以拍照为主打的智能手机,小米前段时间发布的CC9 Pro凭借着DXOMARK夺冠的成绩,一举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关注。而在发布会后的媒体采访环节中,小米总裁、副董事长林斌便透露,在过去的三年间里,小米在北京、上海、南京、班加罗尔在内的全球9座城市成立了研发中心,研发团队的规模从400多人扩张到了3700多人,而这3700多人中,相机更是重点方向。换句话说,除了有独家定制的镜头以及合作研发的CMOS之外,这个数量或许比整个谷歌手机团队(包括研发和其他职能在内)还还要多的人员,正是CC 9 Pro能够在拍照质量上胜过一众竞争对手的原因所在。

谷歌Pixel 4翻车,戳破了造手机只是拼装的幻想

 

又比如说在手机的兼容性和稳定性测试方面,vivo是业内最早建立自主云测平台的手机企业之一。据悉在他们的实验室里,几千台手机24小时不间断地测试着各种场景、各种应用的流畅、稳定、兼容水准。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他们已经可以做到保证全生态排名前10000的应用中,超过90%的应用可以完美兼容vivo旗下各种不同处理器、不同系统版本,不同屏幕分辨率和比例的手机。

不仅如此,vivo还专门建立了一支“路测团队”,其每天工作就是背着十数台手机和测试设备,在全国各地的高铁和隧道中来来回回的奔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曾经解决过某知名供应商的基带死机问题,也曾向警方报告过发现的伪基站。当然最重要的是,正是靠着这种毫无诀窍的、枯燥的,完全拿人力和财力“堆”出来的测试,才使得今天的vivo产品在信号表现上比过去好了不少,更直接为vivo当前超过50%的5G手机份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人力”成为决胜的关键因素,二三线品牌就真的难了

不难看出,即便在如今这个“产业链造机”的时代,对于那些有追求的品牌来说,高额投资的自研技术,大规模的研发团队,靠大量人力物力去保障的产品品控,都是一款优秀的手机背后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换句话说,虽然大家的主控芯片型号看起来都差不多,所用的摄像头CMOS似乎都大同小异,但在功能独创性上,在许许多多的人性化细节上,在影响用户使用感受的稳定性上,甚至在出了问题之后的修补积极性上,任何一款产品背后所凝聚的高成本以及厂商独自的努力,其实是很多消费者尚未意识到的价值所在。

谷歌Pixel 4翻车,戳破了造手机只是拼装的幻想

 

当然,换而言之,对于那些缺人、差钱,只能被迫跟风行业潮流的品牌来说,他们的产品虽然表面上看可能硬件配置差异不大,但与一线大厂的差距,却会大量体现在产品的同质化、功能缺乏新意、质量的不稳定,甚至是售后保障的不积极上,毕竟这些方面的事情供应链是没法解决的。而这种难以弥补的差距,也自然会进一步吞噬二三线品牌的产品竞争力和用户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