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传统文化之于网络 是知识还是假象?

条评论

传统文化之于网络 是知识还是假象?

从《春江花月夜》中“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幽静画面谈起,聊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人和世界是有关联的”等人生哲学——在互联网平台上开设古诗词课,让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成功“破圈”,网友甚至感慨:“误会了语文多年,语文竟是如此有魅力的存在。”

1

一段时间以来,诸多学者在网络上讲古诗词,圈粉大批Z世代。骆玉明教授自2022年1月上线B站的诗词课视频已经获得了50万次点击量,南开大学教授叶嘉莹的《中华诗词之美》系列视频有5000多条弹幕评价;打开抖音,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讲述李白的视频也获得超过183万的点赞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的授课视频下,仅留言就有3500多条……

 

业内人士认为,名师选择在网络平台上讲授古诗词,一部分原因是网络平台的风格和Z世代的气质颇为吻合,原本艰涩甚至略显遥远的诗词意境可以通过动态的画面传递给受众;另一方面,教师在学校的三尺讲台之外找到一种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发声渠道,将自己的人生智慧和对于诗词的理解合二为一。但与此同时,“Z世代是否过度依赖网络的方式来汲取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他们能否在浩瀚的碎片化信息海洋中汲取精华”“如何更好地通过短视频来传播传统文化”等话题引人深思。当Z世代在网络平台上听古诗词讲解,他们究竟在听什么?

诗词之外,情怀和人生哲学更能引发网友共鸣

在网络上听古诗词讲解和在课堂上有何区别?诗情画意跃然眼前。

随着悠扬的《渔舟唱晚》,古典诗词中的意象随着一幅幅山水画卷的铺开而呈现。这是叶嘉莹诗词讲座的开场画面。视频所具有的天然优势,让古典文学的魅力得以更直观地展现。而就内容本身,Z世代通过网络视频学习古诗词课程,想要聆听的不仅是名家对于古诗词的解读,情怀和人生哲学的深度分析更能第一时间抓住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