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五十年后的回顾:伊懋可如何看“中国历史之路”

条评论

五十年后的回顾:伊懋可如何看“中国历史之路”

20世纪50年代初,我大约15岁,还是一个在伦敦求学的学生。那时,我读了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的《罗马帝国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这部书以六卷本的形式初版于1776—1789年间,此时中国正处于清代中叶。在讲英文的历史学家所写的著作中,人们通常认为它是最伟大的一部。我从我的学校附近的公共图书馆依次借了各卷,经常在乘坐火车、公共汽车的途中将它们带在身边阅读。我花了几乎一年,利用闲暇时间将它们全部读完。这套书按年记录了罗马帝国在一千多年间日渐衰亡的过程。

《罗马帝国衰亡史》(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罗马帝国衰亡史》(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用中国的历史时期来表示,上述这一千年相当于西汉晚期至明朝中叶。以欧洲的历史分期来看,吉本的著作开始于古典时代的晚期和基督教创立早期,贯穿了中世纪,直至其晚期,即1453年。这一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最后一块领土陷落于土耳其军队之手,并且是被中国发明的火药征服的。同一时刻还见证了我们通常称为西欧“近代”的最早萌芽。该书所铺陈的故事,仿佛在人们眼前展开了一幅宏伟的史诗般的历史全景画卷。

吉本所谈到的几乎每一个事实,都有其掌握的大量原始资料的支持。这些史料大部分是拉丁文的,但也有一些希腊文的。(他没有读古代和中世纪的其他语言文献。这些文献可能对他有帮助,但对于他要论述的目标则并非不可或缺。)在他撰写这部书的年代,人们认为,该书涵盖了一个如此之长的历史时期,吉本的阅读范围异常之广。因此,就一个学者独立写作的具有综合(integrated)分析的著作而言,这部书是一个空前的成就。今日的诸多专家也普遍达成共识:吉本几乎读遍了他在撰写该书那一时期能够见到的所有拉丁文史料。在我上大学(17岁)前的岁月里,这部书构成了我对于如何撰写历史的基本概念。从宽泛的意义来说,这本书在今天仍然有这样的作用。尤其是,如果没有吉本开创性地提供了准确和密集的史实,任何一个读者都不会清楚,一个作者是如何得出其结论的。

读者眼前这本《中国的历史之路:基于经济和社会的阐释》(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A Social and Economic Interpretation,以下简称《模式》),是我三十多岁时写的一本粗浅的史学著作。那时我还比较年轻,因此,我写的是我所想象的中华帝国历史的轮廓,明显地模仿了吉本的风格,但使用的概念则更加入时。尽管我核对了那些译成英文并加以引用的中文史料,但这部书主要是以我精选的一批欧洲学者、中国学者和日本学者的二手著作为基础撰写而成。只有在年龄更大的时候,我才拥有足够的速度阅读中文,而不必借助某些二手著作提供的初步的线索来获取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