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新闻 >

在古代童年玩具有哪些?“草长莺飞放纸鸢,儿童急走追黄蝶”

条评论

在古代童年玩具有哪些?“草长莺飞放纸鸢,儿童急走追黄蝶”

引言: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当的游戏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开发智力,还能起到劳逸结合、促进亲子关系的作用,对于培养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当代儿童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年代,积木、拼图、遥控车、机器人......各式各样的新潮玩具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

 

看着他们乐在其中的样子,作为家长的我们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甚至联想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那时候的孩子们都会玩哪些玩具呢?从宋代杨万里的童趣诗,到明定陵出土的“万历百子衣”刺绣,古人描绘儿童生活的作品不在少数。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记录,穿越回古代一探究竟。

一、观赏性玩具:泥塑、弹弓、拨浪鼓

“虽然东北不大,我在东北玩泥巴”,要问古代儿童能玩什么玩具,首先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玩泥巴”了,而造型精美的陶制玩具,正是古代玩具中最常见的一种。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已知最古老的实物玩具,当属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现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内。陶猪高4.5cm,长6.3cm,由泥质陶捏塑成形,经过低温烧造,成品呈现出红灰相间的颜色。吻部前突,四肢短小,憨态可掬,活灵活现。

 

殷商至两汉期间是陶制玩具发展的顶峰,除了陶猪外,已经出土的还有陶狗、陶鸡、陶灶、陶楼阁,从舟车牛马到亭台楼阁,应有尽有,不可胜数。动物陶塑的口部往往制成哨子,一吹就响,十分有趣;而建筑陶塑则大都小巧生动、精致美观,具备很高的观赏把玩价值。

 

此外,西安半坡遗址还出土过大量陶球和石球,直径在1~3cm之间,同样是用泥土、石料烧制打磨而成。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小球既可以用作狩猎活动中投打的弹丸,又可被儿童拿来玩弹弓。从《楚辞》中后羿挽弓射日,到《封神演义》中二郎真君携哮天犬巡狩泰山,在中国古代传说当中,许多神仙都爱打猎。古代儿童往往会将这些传说人物奉为偶像,争相模仿。

拨浪鼓是我国民间一种古老又传统的玩具,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而且延续至今长久不衰。鼓身和鼓面的制作材料多种多样,以木身羊皮面最具代表性。有趣的是,拨浪鼓起初并非玩具,而是被当作乐器使用。宋代朱熹曾为《周礼》作注:“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描述的是汉朝的宫廷乐器“鼗”,也就是拨浪鼓。随着宫廷音乐在民间的渗透,拨浪鼓逐渐走入千家万户,成为一件平民乐器。

 

南宋画家李嵩有著名人物风俗画卷《货郎图》流传后世,反映的是南宋时期卖货郎走街串巷的生活情景。图中货郎的手里和担子上,就有多具拨浪鼓,可见它不仅可以拿来售卖,又可以作为招徕顾客的工具。货郎周围的儿童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拉着母亲的裙摆希望得到一个拨浪鼓,喜庆热闹的气氛跃然纸上。

二、技巧性玩具:风筝、陀螺、毽子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高鼎的七言绝句《村居》,描绘了阳春二月,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情景。《墨子》记载,东周神匠鲁班曾用竹木制成木鸟,能乘风力升空,连飞三天三夜,形成了古代风筝最早的雏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逐渐学会用绢或纸制作风筝,这就是“纸鸢”名字的由来。

 

明朝定陵曾出土孝靖皇后的万历刺绣百子衣,惊艳世人。衣服上栩栩如生地绣满了童子嬉戏的图案,真实记述了风筝、陀螺、毽子、拨浪鼓等40余种游戏项目,是研究明代儿童玩具特征的珍贵文物。其中放风筝的童子敞穿着对襟小褂,右手握着风筝线,一边奔跑一边回头望天,一只三尾风筝正在空中迎风翱翔,童趣盎然。

陀螺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玩具,最迟在宋代就已经广泛流行,又写作“陀罗”。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陀螺大都由木头制成,实心、无柄,用鞭子抽打即可不停旋转,转速之快仿佛插在地上的一根地轴,而地面上的影子却纹丝不动。古代孩童常常以“鞭陀螺”为戏,不停鞭打陀螺让它保持旋转不倒,谁坚持的时间最长即为优胜者,与今天的玩法别无二致。

 

毽子也是古代儿童强身健体的好伙伴,相传起源于“蹴鞠”。毽子的结构非常简单,只需找来两枚铜钱,孔中插入几根家禽的羽毛,再用皮条粘牢即可。《燕京岁时记》记载,踢毽子动作相对剧烈,运动量比较大,可以活动筋骨、活血御寒,故以秋冬两季居多。

民间擅长踢毽子的艺人层出不穷,最具代表性莫过于清末著名的“毽儿谭”——谭俊川。据说他从13岁起坚持每天练功,一口气能踢6000下,还有20多套变化无穷的花样,令人眼花缭乱。凭着这门独家绝活,他走南闯北卖艺跑江湖,名气越来越大。后来,他将毕生心血凝聚成一本《翔翎指南》(北京人称踢毽子为“翔翎”)传于后世,这也是我国唯一一部“毽谱”。

 

三、益智性玩具:七巧板、鲁班锁、华容道、九连环

在中国古代玩具中,益智性玩具是一个独特的分支,它们往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蕴藏着中国古老文化的智慧之光。而七巧板、九连环、华容道、鲁班锁,则被誉为智力玩具中的“四大金刚”,令西方人爱不释手,享誉世界。

七巧板是中国益智玩具之祖,从4000多年前的“方圆规矩”演变而来,并在明清两代臻于成熟。七块形状各异的木板可以拼成多种图形,变化无穷趣味十足。公元18世纪,七巧板流传到日本、欧洲等地,深受西方人的喜爱。日本人将其改名为“博士板”,认为精通七巧板的人智商可与博士相比。英国学者李约瑟则称其为东方最古老的消遣品,在剑桥大学图书馆中,至今还珍藏着一部来自中国的《七巧新谱》。

 

九连环是一种解环玩具,距今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见书于刘向的《战国策》。书中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曾经派人出使齐国,使者见到齐王后,拿出从秦国带去的玉连环,问道:世人都说齐国人见多识广,不知大王能否解开此环?可见,战国年间的人们已经开始用九连环来衡量一个人的智慧和学识。

九连环的“九”是个虚数,实际上环的数量从一到十不等,解法也是有难有易。在《易经》中,“九”为阳数之极,古人习惯用“九”形容多,所以将这种益智游戏统称为“九连环”,意指要解开连环并非易事,必须动一番脑筋才行。

 

鲁班锁又叫“孔明锁”“六子连芳”,源自于古代房屋的卯榫结构,以鲁班的名字命名,正是为了纪念这位中国木工的祖师爷。鲁班锁是一种立体玩具,虽然仅由六根木条插接而成,但却涉及十分复杂的立体几何知识。美国科学家通过电脑研究,发现各种排列组合的样式总数竟高达12万种,可以说蕴含了无穷的智慧。

华容道是民间流传甚广的移图玩具,名字虽然取于三国典故,但发明的时间却远远早于三国时期。早在炎黄年间,就有关于“重排九宫”游戏的传说,而这正是华容道的雏形。华容道走法曲折、布局繁多,被日本人推为世界三大智力游戏之一,另外两项分别是法国的独立钻石棋,以及匈牙利的魔方。经过计算机研究,华容道最优的解法也需要走九九八十一步。

除了“四大金刚”之外,中国古代的益智性玩具还有很多,譬如迷宫、公道杯、幻方、倒流壶等,大都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理论,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不仅体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更在对外输出的过程中,成为联系东西方文化的精神纽带。

 

结语: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虽然饱受三纲五常束缚,但充满灵性的顽童们还是找到了属于他们的快乐法宝。童年时光总是美好而短暂,通过五花八门的古代玩具,我们得以窥见他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对于当代亲子家庭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