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新闻 >

基金自购潮”再起:又一次抄底良机来了吗?

条评论

基金自购潮”再起:又一次抄底良机来了吗?

从“爆款频出”到发行遇冷,公募基金在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可谓遭遇“冰火两重天”。在赚钱效应缺失下,基民观望情绪抬头可以说再正常不过,基金公司除了信心喊话之外,也再度祭出“基金自购”的大招,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以真金白银买入自家基金,希望用实际行动来给投资者传递信心。从2018年和2020年初两次经验来看,“基金自购潮”对应着指数的相对低位,敢于在低迷时期抄底的投资者事后都有不错的收益。此次“基金自购潮”是不是又一次抄底良机的来临?笔者认为,投资者不应“见风就是雨”,需要仔细分析自购行为的金额、构成等因素,再根据自身的投资需求做出理性的投资策略。

传递信心,四两拨千斤?

近期A股的调整虽然从上证指数的层面来看比较“克制”,但许多公募基金的净值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撤,幅度超过20%的不在少数,其中不乏此前表现良好的热门基金。在基金整体表现不佳的情况下,此前畅销的新基金也出现了发行遇冷的现象,采用比例配售决定认购份额的“爆款基金”已经消失。在增量资金供应减少的同时,一些在老基金上有账面浮盈的投资者也开始出现“落袋为安”的想法,一旦出现增量和存量资金同时减少,基金想要维持“抱团股”的表现就更加困难,赚钱效应的缺失很有可能将导致个人投资者进一步离场,形成“螺旋式下跌”的循环。这种循环如果出现的话,不仅对公募基金自身的表现不利,也会因为被动卖出而放大市场波动。因此,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紧急喊话,要投资者“风物长宜放眼量”“要做时间的朋友”。虽然这些“致投资者的公开信”都有理有据,有详实的历史数据支持,同时A股目前的整体估值也不算高,但这些喊话显然都没有“赚钱效应”来得简单有力。

在“赚钱效应”一时无法体现的情况下,要稳住存量投资者、引入增量投资者,就需要展现未来可能的“赚钱效应”。那么,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出手自购、展现和投资者同甘共苦的决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当前市场“赚钱效应”不足的缺憾。毕竟这是用真金白银投入,向投资者发出对市场和自身产品的强烈信心的信号。特别是在基金一季报发布之前进行自购,除了可以直接增加管理规模之外,也可以稳住投资者阵脚,以免一季报出来之后净赎回过多导致投资者信心下降而出现进一步赎回的情况。因此,这个时间点通过“基金自购”向市场传递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