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新闻 >

要求进一步做好高校校园管理工作

条评论

要求进一步做好高校校园管理工作

  希望各地高校能够尽快从“一刀切”的封闭化管理过渡到精准化、人性化的常态化防控状态,为学生打开方便大门,也为学校管理增添更多科学思维。

▲图/新京报网
▲图/新京报网

  继江西省教育厅最近发文要求全面取消校园全封闭管理,允许学生正常外出后,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也向各地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印发提醒函,要求进一步做好高校校园管理工作。

  在提醒函中,教育部对于高校改进校门管理方式作出安排,要求各地尽快排查高校校门管理情况和措施,推动高校广泛听取并合理采纳学生和教职员工对校门管理的意见建议;切忌“一刀切”“简单化”的封闭管理,对学生因实习、求职、探亲、就医等原因确需进出校门、在学校所在城市内活动的,要简化程序,方便学生进出校门。

  从个别地方教育部门发文,再到教育部发出提醒函,释放的信号很明确,那就是“一刀切”的校园封闭管理模式应该调整了。

  结合校园的特殊情况,立足疫情防控的角度,学校对于校园管理执行相对更严的政策,乃至在全面放开上有所“谨慎”,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疫情防控措施的安排,必须“按照实事求是、科学精准的原则”予以动态调整。当前,各地高校能够开学,本身就说明所在地方处于低风险状态,相应的防疫措施也应与时俱进;从更大的范围讲,跨省旅游、电影院等公共场所的开放,也说明社会的正常秩序在加速回归。

  综合上述两点背景,再继续对校园实施“一刀切”封闭管理,其实与整个社会的防控形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也不符合常态化防控的要求。

  要知道,封闭式管理状态不可能无限制持续,它并非常态化防控。而后者的关键,就是要能够实现防控效果和社会正常运转的平衡。“一刀切”的封闭化校园管理,给师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以至于引发不少吐槽,显然说明它在“平衡”上还未能做到最优,有着较大的改进空间。

  事实上,上个月教育部相关方面在谈到《高等院校秋季学期疫情防控技术方案》时也作出解释——既不是封闭式管理,也不是不许出来。并且,对于“十一”假期学生能否外出离校,也明确各地各校应因地制宜,反对“一刀切”。

  由此也可见,一些高校的“一刀切”封闭管理,本就不无自我加码之嫌。而综合一些网络反馈看,还不排除部分高校的“最严”管理存在形式化的弊端,它的实际防控效果未必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如有个别学校直接用“砌墙”封堵来代替人员管理,有的限制学生进出,但对校外人员敞开大门,有的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管理要求相差悬殊等。因此,现有的校园管理“尺度”和方式,的确应该有重新审视和调整的必要,以真正回归到科学、精准又不失“人性化”的轨道。

  当然,打破“一刀切”封闭管理,并不是滑向另外一个极端,变成彻底放松不管。这次提醒函就要求,对学生因实习、求职、探亲、就医等原因确需进出校门、在学校所在城市内活动的,要简化程序,切实方便学生进出校门;对学生到学校所在城市外活动的,要提前做好报批、健康监测和防控指引等管理工作。

  换言之,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分类管理,该有的防控要求还是不能少。同时,也要做好相应的后勤保障工作,将对师生正常学习、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诚如提醒函中所要求的,各地和高校在执行中,要“强化责任担当”。应该看到,这次教育部所发出的只是提醒函,而并不是一般的规定性文件,说到底是要求相关方面能够真正结合地方和高校的防控实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施策。显然,如果缺乏应有的担当精神,就很容易忽视现实变化和师生正当需求,落入一味地“宁紧勿松”的窠臼。

  不可否认,告别“一刀切”的管控思维,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并多一些服务思维,这对高校的防控能力和校园管理精细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成本。但是,为了师生的便利和正常校园秩序的回归,更为了向学生和社会示范科学精神,这一切都值得,也很有必要。希望各地高校能够尽快从“一刀切”的封闭化管理过渡到精准化、人性化的常态化防控状态,为学生打开方便大门,也为学校管理增添更多科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