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新闻 >

日购500多万桶原油还受土豪的气?

条评论

日购500多万桶原油还受土豪的气?

日购500多万桶原油还受土豪的气?中国四大石油巨头欲反击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最大的几家国有石油公司—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和中化集团,正在研究如何组团联合采购原油,而不是独自购买,以避免价格战,并能对石油出口商获得更多的议价能力。

如果这个组团采购联盟合作成功,确实可以给这四家带来相当大的议价能力: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和中化集团每天进口的原油高达500多万桶,占欧佩克(OPEC)日产量的20%以上,这应该是地球上最大的原油买家。

截至5月份,欧佩克的日产量超过2400万桶。

这四家公司组成的采购联盟据说在去年就已开始磋商,今年似乎该试一试了,因为冠状病毒爆发对石油市场造成了严重破坏。

彭博社表示,中国国有巨头在与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石油出口大国签订长期供应合同后,在新冠病毒造成的石油危机最严重时期,想临时加大采购量来进行商业储备,但是沙特和阿联酋却不同意。

所谓石油长期供应合同,就是石油生产者与石油进口者之间签订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石油供应合同。合同内容一般包括:供应方在合同期内应供应的石油产品总量及分年度或月度量、交易石油产品的价格、购买方应支付的货款总量及年度或月度量、付款方式等。在长期供应合同贸易中,买卖双方交易的期限、数量、价格、付款方式基本都是“固定不变”的。这估计也是沙特和阿联酋不同意中方临时加大采购的原因。

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前,长期合同是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贸易方式,甚至价格长时间不变。之后由于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大起大落,买卖双方都不愿签订固定价格的长期合同,买方更多地到现货市场寻求供应,长期合同贸易量大幅度下降。

其实目前的长期供应合同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框架,供应的时间、供应量、价格等都要由买卖双方定期协商。如2013年6月中俄签订的原油采购框架,经过双方协定,中国将在以后的25年内向俄罗斯增加采购3.6亿吨原油,每年增量接近1500万吨,合同总金额高达2700亿美元。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东大户们确实显得有点不够意思,要知道,中国长期以来都是沙特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支撑土豪们灯红酒绿的生活后面,很大一部分都是有赖于从中国换来的外汇。

四家中国石化巨头正在进行组团采购的事实表明,中国大型石油公司希望在未来的商业合作变得更加灵活,而不是受到所谓的正式流程的约束,正式流程使石油卖方有权决定最终的交付量,哪怕买方那时已不需要那么多。

据称,这一方案已经获得政府以及相关行业监管机构的支持。这个集体买家的第一步,将是在现货市场上竞购俄罗斯和非洲原油。

所谓石油现货市场,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石油商品与货币交换。这里所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并不只是指当时钱货易位、货款两清的情况。现货交易既包括物物交换、即期交易(钱货两清),还包括远期交易。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石油现货贸易已经有所发生,现货市场已存在,但现货市场只能批量供应,而且是建立在超产情况之上。当时的石油现货贸易仅仅是作为石油公司之间相互调剂少量剩余石油产品的手段,石油公司也不能保证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在现货市场出售其超产原油,任何用户也不依赖现货市场,买卖各方也不能签订现货贸易合同。因此,现货贸易是一个不稳定的供应来源,石油现货交易量只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5%以下。这个阶段的石油现货市场被称为剩余市场。

经过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世界石油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货交易也随之在世界石油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石油贸易商,石油交易频繁;其次,不像上个阶段现货价格完全随同长期合同价格而变化,现时的价格逐渐成为石油公司、石油消费国政府制定石油政策的重要依据;最后,石油现货市场由单纯的剩余市场演变为反映原油生产、炼制成本、利润的边际市场,石油现货贸易在世界石油市场中占的比例也在逐步增加。

现在,石油现货贸易已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石油贸易的主导市场。由于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频繁且幅度较大,现货市场价格采用了与长期合同挂钩的做法:一种是指按周、月或季度通过谈判磋商价格;一种是以计算现货价格的平均数来确定合同油价。

现货市场的形成是有一定条件的,一般都拥有很大的炼油能力、库存能力和吞吐能力。目前世界上较大的石油现货贸易市场有以荷兰鹿特丹为中心的西北欧市场,以新加坡为中心的亚太市场,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市场。

(一)西北欧石油现货市场

西北欧市场分布在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卫普(ARA)地区,是欧洲两个现货市场中较大的一个(另一个是伦敦市场),主要为欧洲5个大国中的德国、英国、荷兰、法国服务。

这一地区集中了西欧重要的油港和大量的炼油厂,原油及油品主要来源于前苏联,来自前苏联的粗柴油占总供应量的50%,另外还有非洲及北海油田的原油和ARA地区的独立炼油厂的油品。

鹿特丹石油市场是发源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石油现货市场。

鹿特丹是西北欧市场的核心。一方面,原油通过巨型油轮从中东、非洲、北海进入市场;另一方面,原油和石油产品通过水路和陆路销往欧洲各国。

西北欧市场包括驳船和油轮两大部分。驳船市场交易1000--2000吨批量级的油品,主要是经莱茵河到德国和瑞士。也有少量油品经这种方式流入英国和法国。驳船市场的供应商主要是西北欧海岸的炼油商。驳船市场的交易商很多,大多数以鹿特丹为中心,在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卫普地区以FOB价格进行交易,他们既从事投机性交易,也分销油品至终端用户。

现货市场的另一种交易形式是油轮交易。尽管其也是以ARA地区为中心,但这是一个更具国际性的市场,油轮从一个市场频繁地到另一个市场。油轮的批量通常在18000—30000吨,以抵达西欧的CIF价格为报价依据。

在南欧地中海沿岸,主要是在意大利的地中海沿岸,还形成了一个地中海市场。石油现货的供应来源是意大利沿海岸岛屿的独立炼油厂,另外还有一部分经黑海来自前苏联。地中海市场比较平稳,是这一地区重要的油品集散地。

(二)亚太石油现货市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的石油市场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迅速扩大,中国等国的石油消费持续增加。20世纪90年代世界石油需求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而亚太地区的年均增长速度为3.6%。

在亚太市场中,新加坡石油现货市场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市场。它是主要现货市场中最年轻的,尽管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但现在已成为南亚和东南亚石油交易的中心。主要供应来自阿拉伯海湾和当地新发展的炼油厂所生产的油品。

由于西方国家对轻质油品的需求较高,中东的重质油较多地运往亚洲。不过这点由于西方国家因轻质油供应不足有点转向重质油而稍有改变,亚太地区对轻质油的需求量有所提高。石脑油和燃料油在该市场占有很大份额,原油在该市场中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最近几年来,随着中东地区炼油能力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石油产品涌入亚太地区,这使得新加坡石油市场的贸易量及其作用在世界石油贸易中越来越大。

(三)北美石油现货市场

美国是世界石油的消费大户,尽管美国的石油产量在世界上排名数一数二,但它每年仍然要进口大量的原油,于是在美国濒临墨西哥湾的休斯敦及大西洋的波特兰港和纽约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美国政府本来是禁止石油出口的,因为它是全球第一大石油需求国,加上之前受过阿拉伯国家的禁运记忆犹新。不过在1982年美国政府放宽对石油出口的控制,之后美国的石油现货市场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在美国,由于存在输油管道系统,在全国范围内运输原油,其货物批量的大小比欧洲用船运进行贸易灵活得多。例如,原油通常一批货有40万到50万桶,而在美国10万桶就有可能交易(当然,通常一批货的数量是大于此数的)。这使得原油现货市场更活跃,参与方比欧洲的更多,而在欧洲需要有雄厚的财力,以至于只允许较大公司进入。

在美欧之间的加勒比海地区,形成了一个市场—加勒比海现货市场。该市场的原油及油品主要流入美国市场,但如果欧美两地差价大,该地区的油品及原油就会流入欧洲市场,特别是柴油和燃料油。

该市场是一个较小的现货市场,但它对美国与欧洲的供需平衡起到了很重要的调节作用。

长期以来,作为世界头号石油买家,却不能在国际原油市场发挥影响力,一直困扰着中国石油行业。这次四大巨头联手出击,是继中国成立上海期货交易所开展原油期货、倡导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后,提升我国原油议价权及在国际原油市场影响力的又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