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旅游 >

白洋淀的“华北之肾”功能正在恢复

条评论

白洋淀的“华北之肾”功能正在恢复

据统计,2018年以来,河北省累计为白洋淀补水13.04亿立方米,年均入淀水量4.3亿立方米,使白洋淀水位稳定保持在6.5米以上。近两年,白洋淀的最高水位达7.4米,是近20年少有的高水位状态。

  白洋淀唐河入淀口湿地是唐河与白洋淀交接的区域,由于上游来水减少,工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加,自然的淀口曾被人为改成农田、旱地等,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通过退耕还湿、恢复自然水系形态和湿地多样化生物生境等措施,如今的唐河入淀口湿地绿草茵茵,碧波荡漾,淀鸥、白鹭悠游栖息,“台田苇海、鸟类天堂”的美景正在逐步重现。

  唐河入淀口湿地的修复是整个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的缩影。国务院关于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淀区整体水质由2017年的劣Ⅴ类提升到2020年的Ⅳ类,淀心区平均水质达到Ⅲ类标准。今年上半年,白洋淀4条主要入淀河流以及上游流域50个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Ⅳ类,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

  生态补水 合理调控淀泊水文水资源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360平方公里的淀区内,有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多条沟壕纵横交错。作为我国北方稀缺的自然湿地,白洋淀被誉为“华北之肾”,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干旱的气候、工农业用水量的不断增加、上游水库的陆续修建,导致白洋淀入淀水量不断减少。同时,上游水土流失和淀内围堤造田,使得白洋淀泥沙淤积加速,淀区水面日益缩小。

  加上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水产网箱养殖等,导致白洋淀水质不断恶化。一位淀区附近的村民表示,污染最严重的那段时间,“连鸟都不飞过来了”。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设立,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攻坚战同步打响。白洋淀地处“九河下梢”,攻坚战就需要从全流域“一盘棋”的角度出发,进行综合治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缺乏清水补给、生态流量锐减,是白洋淀生态环境面临的重要威胁。实施生态补水、合理调控淀泊水文水资源是修复白洋淀生态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据统计,2018年以来,河北省累计为白洋淀补水13.04亿立方米,年均入淀水量4.3亿立方米,使白洋淀水位稳定保持在6.5米以上。近两年,白洋淀的最高水位达7.4米,是近20年少有的高水位状态。特别是位于白洋淀上游的保定市,科学调配水资源,对入淀河流实施生态补水。其中,府河、孝义河、瀑河、白沟河等河流基本实现常年有水入淀,使白洋淀生态得到较好恢复。

  《河北雄安新区2021年白洋淀生态补水工作方案》提出,今年计划生态补水量约4亿立方米。雄安新区还建立和实行了生态补水运行机制,根据白洋淀生态用水需求,科学调整补水时段和补水水源、水量,增加水动力和水体流动性。

  系统治理 构建可持续的湿地生态系统

  除生态补水外,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还表示,大清河流域及白洋淀污染防控全面推进,实施“控源—截污—治河”系统治理,持续推进,稳步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