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旅游 >

用好历史文化资源 增强认同感归属感

条评论

用好历史文化资源 增强认同感归属感

知史方能爱国。对国家历史、文化、国情的认识和理解,是形成国家认同感、归属感的基础。进一步增强港人的国家意识,需要从历史文化教育抓起。

  我成长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作为一个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土生土长、受教育的香港人,我至今保留着我在中学时的中文课本。除了涵盖文言文经典的中国语文课本、中国文学课本,还有《论语》《孟子》等课外读物。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很多词句,50年后的今天仍然不时浮现在我心头。随着年纪增长,人生经验愈多,愈能感受到先哲先贤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这些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滋养了我的生命,让我了解到中华文明的辉煌,明白中国人传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责任,更毫无疑问地知道:我是中国人,并以此为骄傲。

  如果说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培养了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那么学习中国历史,则让我清楚地认识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沉浮,让我对本民族有一种历史责任感。每每读到唐朝盛世便觉兴奋,战败亡国就黯然伤心,而清末以来的屈辱历史,更令我们这一代有切肤之痛。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我们看到了一代代中国士大夫对国家的责任: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士大夫内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担当。我还不断地阅读近代历史、人物传记,深为孙中山先生、周恩来总理的品格折服。在读史的过程中,我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历史文化是陶冶人格、树立理想最好的资源。它是一种无形的存在,让我们从中看到前人的努力与付出,他们的光荣与痛苦,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为之感动,进而产生精神的向往。这一精神所在之处,就是身份确立的根据。现代人喜欢讲身份认同,如果对自己的文化没有感情,不知自己的生命源于何处,何来归属感?不尊重自己的文化,不了解民族的苦难,何来历史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