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房产 > 楼市新闻 >

对标北上杭,郑州这次想做“标杆”

条评论

对标北上杭,郑州这次想做“标杆”

“未来城市的竞争,一定程度上是基于智慧化的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产业创新能力、社会治理水平……相互之间的一种竞争。”

12月16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2019(第八届)国际智慧城市峰会暨智慧生态博览会上,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作出以上判断。

面对台下数百位权威专家,徐立毅进一步展现出郑州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心。

他在致辞时说:郑州有信心、有决心发挥好后发优势,建成智慧化、数字化标杆城市。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约500座城市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目标。不过,相比上海、深圳、杭州等先发城市,郑州在这方面确实算不上特别突出。

如今,这座刚刚跨入GDP“万亿俱乐部”和千万人口门槛的城市,将如何向智慧城市靠近?

对标

对于郑州,“智慧城市”其实也并不是一个陌生词汇。

早在2013年5月,郑州就成为全国首批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今年6月,郑州又成为首批50个5G商用城市之一。随着5G万物互联时代到来,一个能够计算、思考的智能城市运营体系,带来无限想象空间。

最近,郑州接连举办较高规格智慧城市论坛。

除16日开幕的这场峰会外,上月初,第六届中拉政策与知识高端研讨会也在郑州举行。这也是该论坛继2015年在北京、2017年在上海举办之后,第三次在中国举行。

在这次研讨会上,郑州市发改委主任杨东方明确表态,郑州将对标北京、上海、杭州等先进城市,通过三年时间,打造成为智慧城市“全国标杆”:

用一年实现突破,特别是在管理层面,让老百姓有显著的获得感;两年实现看齐,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达到先进城市水平;三年实现领先,有所创新,在部分领域达到领先水平,树立全国标杆。

实际上,对于建成“全国标杆”这个目标,郑州已铺垫多时。

早在2018年8月,《郑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推进方案》就明确写道,到2020年底,郑州将打造成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综合竞争优势突出的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今年8月,郑州与阿里巴巴正式“牵手”,数字经济、智慧城市及政务服务等正是双方合作的重点内容。

很快,10月10日,徐立毅主持召开郑州市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情况汇报会,由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许诗军通报合作项目推进情况。当时,徐立毅再次谈到,要力争实现“一年突破、两年看齐、三年领先”,努力将郑州打造成为全国数字经济领先城市。

思路

这里有个背景不得不提。今年6月,徐立毅刚刚卸任杭州市市长,履新郑州。当时,有杭州资深媒体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评价,徐立毅任内,杭州数字经济和“最多跑一次”改革都做得不错,“应该有很多经验可以推广”。

一个地区主政者的思路,显然与地区发展关系紧密。从杭州到郑州,徐立毅如何理解智慧城市建设?

在杭州,徐立毅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在当今DT(注:Data technology)时代,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引领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一个新基石,也是实现社会持续繁荣的一个新引擎。”

需要补充的是,“人类正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正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金句”之一。

在郑州,徐立毅也多次谈到,“数字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作用越来越重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对郑州未来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对于具体实践,在16日的峰会现场,徐立毅表示:“实践当中我们感到,智慧城市建设关键在于应用,核心在于数据,难点在于有效数据的收集共享与安全保障。要把握好条与块的关系,数字的应用主要在块上,但数字的形成往往是在条上。”

这里的“条”,指许多数据以领域、行业为单位产生,以“条数据”状态存在,而不同部门、不同机构之间往往存在数据壁垒,互不相通——这也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普遍性难题。而“块数据”则以社区、城市为单元,整合各类“条数据”而成,达到区域内数据互联共享。

在徐立毅看来,数字只有集成才能形成数据,才会产生价值。政府要主导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做好数据打通工作。同时,他也强调,“打通是原则,使用有条件”。

数据使用,要有一整套安全技术标准和审批流程,以确保数据安全。他认为,要以群众和企业要办的一件事为牵引,“需要什么数据就打通什么数据”。由此重构数据共享、协同应用、便民服务流程,分布集成数据,构建城市大脑,最终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

行动

“城市大脑”这个概念,正是在阿里巴巴支持下,2016年由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

根据公开报道,12月11日,郑州市发改委已批复《郑州市城市大脑一期项目初步设计》,概算总投资1.3亿元。

在11月初举行的研讨会上,杨东方透露了郑州城市大脑建设“蓝图”:

通过进一步做数字化一站式服务,实现零跑动联办;通过智慧停车系统,实现车位100%数字化,智能调度并提高效率;通过发力郑州高铁站枢纽的智能化,打造数字样本,让每位旅客提早出站10分钟;打通智慧交通、医疗与急救,实现智慧城市大脑统筹的智慧生命通道。

当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副主任吴志刚建议,郑州可以将打造“数据加工工厂”作为突破口。也就是说,“将脱敏后的数据分门别类进行管理,从而把资源变成资产”。

而对于至关重要的人才问题,吴志刚认为,对河南和郑州而言,发展数字经济,并不一定要拘泥于引进多少人才,而应该注重能够调动多少智力资源为其发展出力。

实际上,与土地资源、人才资源一样,当下,数据资源正被视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而智慧城市可通过数据综合使用,提升各方面资源配置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徐立毅担任杭州市市长期间,杭州正式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把数字资源变成产业新蓝海。

郑州会重复杭州的路子吗?

徐立毅的思考是:“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课题,没有可以简单复制的一种模式,也不可能在信息技术迭代发展当中一劳永逸。我们要走好具有自身特色、节约高效的智慧城市建设之路。这是我们每一个城市都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