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教育 >

体育课“硬气”后,我们还要追问什么?

条评论

体育课“硬气”后,我们还要追问什么?

这两天,北京迎来全市范围降雪,北方冬季传统技能“堆雪人”“打雪仗”纷纷上线!北京的一所学校内,一名体育老师向班主任借了节课,带六年级的学生打雪仗,还用视频记录下快乐的瞬间。

 

而就在不久前,深圳市印发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从2024年1月1日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一时间引发热议。

 

网友们纷纷表示,体育课终于“硬气”了起来。

 

回归尊重体育课的应有姿态

 

 

“‘体弱多病’的体育老师终于硬气了一回!”“我敢说,多年后他们可能什么都不记得了,但这次打雪仗的画面会牢牢记住。”

 

图片

 

在教学中,常常听说某某老师“借”体育老师的课上某堂课,并且这一“借课”养成了惯例,却很少有人听说体育老师“借课”后给学生们打雪仗的机会。“借课”打雪仗,不仅一时放松了学生们的心情,短暂缓解沉重的学业,也打开了文化课“反哺”和尊重体育课的应有姿态。

 

体育课之所以常常被占用,是因为人们对体育的忽视。体育老师要“健康”起来,也要靠对体育课的重视。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来,类似体育老师“被生病”的新闻肉眼可见地变少了。相反,“花式”运动会、体育老师“秀才艺”等内容的视频,不时引发关注。

 

近期更令体育老师“扬眉吐气”的是,深圳市要求从2024年1月1日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

 

不管是保障好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还是“开足开齐”体育课,课时的保障都是绕不开的一环。不夸张地说,即便是把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的口号喊得震天响,没有足够的体育课时保障,无法真正改变体育课被随时挤占的状况,都是一句空话。在这个意义上,硬性规定每天一节体育课,至少是迈出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行动上的第一步。

 

体育课回归本位,警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重视体育课俨然成为一种新的纠偏风潮的今天,也确有必要警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思维。

 

比如,就在前几天,针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把体育学科由副科教学变为主科教学的建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开答复表示,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开设的科目,没有主次之分。各科目都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彼此间不能替代,同时各科目又相互配合,协同育人,确保培养目标的达成。

 

的确,无论什么课程和学科,都需要得到基于教育规律的科学保障,而不是随意地划分为主、次,被功利化地进行“重要”和“不重要”的排序。体育课的强化,更不应该被理解为是以对其他课的弱化为基础,而是回归它本就应该有的地位。

 

理想的教育,不能单靠课程的堆砌。体育课时增加了,形成了驱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压力,但这种压力如果只是转化为负担,可能就违背了加强学校体育的初衷。

 

课时有保证后,要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丰富性

 

 

体育,不仅是“身体的教育”,更是“人生的教育”。当下,让体育课回归正轨,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把活动的时间还给孩子们,把活泼的天性补回来,应该是体育老师“借课”打雪仗后的又一次追问。

 

我们需要提升体育课的质量、丰富体育课的形式,严格落实体育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教会、勤练、常赛”,达到“学以致用”,让体育课“有密度、有强度、有难度、有对抗”,跟不喘气、不脸红、不出汗的体育课说“再见”,跟简单枯燥、没有吸引力的课程内容说“再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地享受运动,长期坚持锻炼。

 

比起在课堂上学习或按课程设计上体育课,“借课”打雪仗的价值在哪里?看看学生们兴奋的表情,就知道了。这不仅是一位“大胆”的体育老师,还是一位懂得吸引学生兴趣的体育老师。上好体育课,不是光上足时间就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让他们在科学的指导下,快乐地养成运动的习惯。这才是让他们受益一生的素质。

 

没有什么比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要。近日,重庆市教委等十八部门印发通知,要求中小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课程设置计划,每两周至少安排1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

 

课时是有保证了,但如何避免形式化地上课、提高课程吸引力或许是家长和孩子们更为关心的问题。比起传统课堂上枯燥的说教模式,在一些学校,尊重学生、解放学生心性的实践得到了更多人的点赞。

 

比如,有的老师在紧张的教学安排中,组织学生们观看炫丽的朝霞;有的老师用揉纸团的巧妙比喻,告诉孩子们语言暴力的伤害;有的学校,开辟出菜园,组织学生们种植农作物、蔬菜等,让学生们懂得农耕不易、熟悉农作物特点。这些“抛”开课本学习实践的转变,这些围绕课本教学思维的扬弃,这些拓宽学习渠道促进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尝试与实践,让学生们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收获满满。

 

图片

安徽淮南凤台县精忠中学一老师让学生暂停早自习、去窗边看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