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教育 >

为国铸器 闪耀苍穹

条评论

为国铸器 闪耀苍穹

“问天舱机械臂在支持航天员完成出舱任务时得到了航天员的赞誉:‘小机械臂动作精准、无需微调’。”在问天舱机械臂模型前,讲解员自豪地向调研组介绍道。

  哈工大研制的问天舱机械臂在2022年成功发射入轨,圆满完成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科学载荷照料等多项任务。今年5月3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发布《关于颁授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决定》,哈工大问天舱机械臂团队荣获“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近年来,哈工大不断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力度,加强科技重大专项攻关,引领激励更多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党的十八大以来,共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67项,其中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3项,获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刘永坦院士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诸多荣誉的背后,是哈工大科研人员十年如一日的艰辛探索。“搞科研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不断积累、厚植根基,才能做到高瞻远瞩、举重若轻。”结合多年的科研经历,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教授沈世钊认为,哈工大的很多科研人员能够淡泊名利,不为短期成果、世俗名利所困,一心一意潜心研究,从而取得重大科技突破。沈世钊院士曾率领空间结构研究团队,历经十几年研究,设计完成“中国天眼”FAST望远镜的“主动反射面结构系统”,该系统被称为“天眼”三大自主创新之一,为“中国天眼”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哈工大的科技创新成就,靠的是科研人员的持久奋斗,靠的是学校不断完善的支持保障机制。哈工大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科研机制改革,探索实行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对教师队伍实行分类聘任、分类考核、分类评价。聚焦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等基础科学,制定《关于加快提升理科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实施意见》,实施理学强盛计划、“0-1”原创探索研究支持计划,探索开展“揭榜挂帅”制度,鼓励科研人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强化应用牵引和瓶颈突破,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设立原创前沿探索基金,对潜在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基础研究给予重点支持。设立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在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上给予长期稳定的倾斜性支持和充分的自主权。定向培育未来的“大师+团队”,加速青年领军人才由“一个课题方向、一个人”交叉融合形成“一个前沿领域、一群人”的学术团队。

  科技创新不是单打独斗,协同创新是有效配置资源和要素,合力攻克“卡脖子”技术的重要机制。哈工大科技成果的取得,还在于重视协同创新,汇集众智众力,跑出创新“加速度”。在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园区,由哈工大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协力攻坚、联合建造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已经进入联合调试试运行阶段。

  “科学家们开展空间实验将不再‘难于登天’。许多需要抵达太空才能进行的实验,在这里就可以完成。这项科研成果的取得,有赖于我们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精诚协作。”哈工大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李立毅介绍。

  当前,哈工大全面深化与中国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行业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新型合作关系,成立服务国家航天航空事业的天工智库,协同打造全链条一体化协同创新实践平台,推动创新实践。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了“学科团队+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化区域平台”的成果转化新模式,面向全国布局成立重庆研究院、郑州研究院和苏州研究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