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教育 >

从“职普分流”到“职普融通”

条评论

从“职普分流”到“职普融通”

从职普分流到职普融通,体现了职业教育法的演变。1996年通过的第一版《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分流的概念,即“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2022 年 5 月 1 日,新版《职业教育法》发布,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这一演进体现了我国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开放包容融合的大教育观正在得以树立。

  就个体而言,这一演进意味着什么?职普分流是否就是中考“5:5”分流?职普融通是否意味着放弃职普分流? 职普融通能够为学生带来何种机会?本文试图通过厘清概念解答上述问题。

  一、什么是职普分流?

  什么是职普分流?媒体广为传播的一个说法就是将其等同为所谓“5:5分”,即以中考为分界点,50%的学生升入高中,进而进入大学,接受普通教育;而另外50%的初中毕业生后分流到职业院校,例如中专、技校。所谓中考分流“5:5分”的说法引发了大众焦虑,关于“取消普职分流”的舆情不断。

  事实上,我国的教育政策从未规定过 “5:5”强制分流。这一舆论导向如果溯源,可能来源于1983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这一文件首次提出“力争到一九九O年, 使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大体相当”。1996年通过的第一版《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了“分流”的说法,但并未对分流比例进行过规定。职教法提出“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职普分流包括中考和高考两次选拔性分流,分流后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一部分进入普通院校学习。

  二、职普分流的比例如何?

  在实践中,职普分流的比例到底如何?是否真的在遵循“5:5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中专“包分配”等优惠政策,很多优秀的学生优先选择进入中专学习,职普比保持在50%左右甚至一度超过60% 。进入九十年代后,中职院校的优惠政策开始取消,普通高校扩招,在此情境下,升入高中,进而考大学成为初中毕业生的第一选择,职业院校风光不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们再看一下目前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学生的比例情况。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 年)》中的数据,中等职业学校2021年招生488.99万人,在校生1311.81万人, 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35.08%、 33.49%。再看高等职业学校,2021年招生556.72万人,在校生1603.03万人,职业本专科招生人数和在校生总数分别占全国本专科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总数的 55.60%、 45.85%。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中职类院校的学生数,无论是在校生数还是招生数,职普比大致是“3:7分”,职业院校是3,普通院校是7,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了高中学习。就高职而言, 2021年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与普通本专科学校的比例大致为“5:5分”。

  三、职普分流为何引起大众焦虑?

  所谓中考分流“5:5分”的说法为何会引起大众焦虑?究其原因在于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不愿选择职业院校。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推进职业教育的政策频出,有些高职院校的招生分数甚至远远超过了普通本科,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屡创新高,根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 年)》中的数据,中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超95%和90%,专业对口就业率稳定在70%以上。但是,到今天为止,职业教育仍然没有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职业教育难以和普通教育“平起平坐”。

  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弱势地位”是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教育只有类型之分,没有高低之分,但是就业岗位的福利待遇、职业发展前景在劳动力市场上有高有低。职业教育作为对接产业最密切的教育类型,虽然“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供给和生产力转化作用”,但是和211、985等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相比,职业院校毕业生从事的岗位相当一部分劳动强度大,福利保障和职业发展机会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