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健康 >

IBD合并结肠增生性病变的诊断

条评论

IBD合并结肠增生性病变的诊断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IBD患者出现结直肠癌主要起源于肠上皮的异型增生。异型增生病灶的发现依赖于对内镜下病变黏膜活检,包括靶向性活检,以及随机活检。既往的一项研究统计分析了IBD患者行结肠切除术后病理结果,发现HGD或CRC病灶漏诊率达29%,且这一数据在近20年来无明显改变。

  Marietta Lacucci教授向我们分享了2021年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European Crohn's and Colitis Organization,ECCO)指南中提出的IBD患者结肠增生性病变内镜报告的5“S”标准。规范的内镜报告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并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1、Shape:息肉样、非息肉样或侧向发育肿瘤,病变边缘是否规则,有无溃疡;

  2、Size:可利用活检钳做参照,准确描述病变大小;

  3、Site:结肠炎相关区域,非结肠炎相关区域;

  4、Surface:进行Kudo pit pattern分型或者FACILE分类;

  5、Surrounding:是否为结肠炎活动区域,周围有无其他病变。

  IBD合并结肠增生病变的治疗

  IBD合并结肠增生病变的内镜下治疗适应症:

  1、50岁以上(考虑到异时性病变发生的风险,年轻的患者并不适合ESD);

  2、肠镜显示IBD患者处于缓解期(Mayo评分为0或1);

  3、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患者(有更高的结直肠癌风险);

  4、病变特点:单一病灶且直径>10mm,病变边界清晰且为非凹陷型,非VN型病变(surface pattern);

  5、病理特征:轻度至重度异型增生,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伴/不伴异型增生,整块切除,高分化型结肠癌且浸润深度小于1000μm,(非适应症:印戒细胞癌及低分化癌)。

  IBD合并结直肠异型增生病变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有:圈套切除、EMR、ESD及外科手术。患者在治疗前需要进行多学科团队(MDT)讨论,由IBD专科医师、内镜医师、胃肠外科医师、放射科医师、病理科医师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较小且不伴有纤维化的病灶可以通过EMR切除,而直径超过20mm且伴有纤维化的病灶则需ESD治疗。IBD患者结肠黏膜下层的纤维化增加了其ESD术的难度,因此需要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内镜医生进行内镜下治疗。

  此外,Marietta Lacucci教授对比了EMR、ESD的优点和缺点:

  IBD合并结肠增生病变的外科手术的指针:

  1、病变无法内镜下切除;

  2、内镜下切除组织的基底部残留有异型增生病灶;

  3、随机活检发现有内镜下未查见的异型增生病灶;

  4、多个异型增生病灶。

  Emre Gorgun教授在克利夫兰的一项单中心研究揭示了ESD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该研究纳入了7例患者,其中85.7%患者实现了整块切除,仅有一例追加了外科手术。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穿孔或明显出血的并发症,且在术后6个内的肠镜随访中均未复发。

  IBD合并结肠增生病变的随访

  Emre Gorgun教授指出,实行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肠镜随访)及一级预防(药物控制肠道炎症)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ECCO 2019指出,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的不同,根据CRC风险的高低对患者进行分层,并制定个体化的随访计划。患者需在诊断UC后的第8年或出现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时开始定期肠镜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