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健康 >

脾胃一伤,五脏皆无生气

条评论

脾胃一伤,五脏皆无生气

水和食物进入胃,叫“水谷”,然后到脾中进行消化。中医认为,脾的消化方法像蒸酒糟一样,将水谷精华化成雾气,上升到心的位置,雾气被肺的凉气进行萧降,化为水,进入肾。这种水中含有两样东西——精华液和无用废水,精华液(津液)在肾中储藏,再分配给五脏,变气血等;而废水则到膀胱,变尿液。脾胃中的废渣则排入二肠,变为粪溺。

被肺清降下到肾的水液,同时带来了心火的热量,温暖了肾水,肾水不寒。肾水蒸发,又会让肝的环境温暖如春,肝木心情舒畅,正常工作,同样也温暖脾胃,让脾胃有能力磨化谷水,化气生血。看看,多么完美的“运动组合”,脾胃(土)就是中心轴,肝、心、肺、肾就是四个轮子,四轮围着中心旋转(五行),人体就生生不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身体就生病了。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说:“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

明末的医家孙文胤在其《丹台玉案·脾胃门》中指出:“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其意是指,五脏必资于谷气,谷入于胃,和调五脏而血生,脾胃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营养五脏;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之源亏乏,导致五脏失养,气机失调,变生各种疾病。

可见,“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而“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脏”。所以,我们养脾胃其实是在安抚五脏。那么,脾胃与其他脏器有什么具体的关系呢?

脾胃虚最先影响肺。《脾胃论》曰:“脾胃一虚,则肺气先绝”“肺金受病,由脾胃虚,不能生肺。脾与胃相表里,居于中焦,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之升降正常,则周身气机转输正常。”《格致余论·臌胀论》云:“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馋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之为无病之人。若脾气虚,升降失常,影响肺之直肃则作喘”。也就是说,脾与肺的功能是相互影响的。脾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肺金失养,就容易出现气短、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

心与脾的关系就像一对母子,心病要从脾胃治。前文已经讲过,脾统血,供养心脏。一旦脾出现了问题,气血就不能旺盛畅通,就会导致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肝与脾胃是互相影响的。或许你也曾有过这样的感觉:刚刚吃完饭却还感觉肚子饿,可用手一摸,肚子又是鼓鼓的,有时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其实,这和肝郁气滞有关,往往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或者情绪波动太大引起的。出现这种情况,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反过来,脾胃对肝脏的影响也很大,比如常见的脂肪肝,其产生的根源就在于脾胃,是因为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体内垃圾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中,因而影响了肝脏的供血及其他功能。

脾虚往往肾也虚。肾水足则脾有力量,寒湿就不存在;肾水亏则脾衰,则形成寒湿;脾脏湿,肾脏燥,最终演变成心寒、脾寒、胃寒、肝寒、肾寒和脑衰。脾胃与心肝肺肾既是相通相连,又是互相制约的。脾胃衰源于“一脏器衰,另一脏器同样也衰”。在特定环境下,五脏互相帮助、互相制约、互相依赖、各自保养,反之则形成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