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健康 >

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吃饭了

条评论

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吃饭了

今天一个95后的同事说她要去熏艾,说觉得自己浑身疼,搞得我们这些70、80后都说,你才多大,就这样了?

她却一副过来人的口气,开始给我们举例子,现在00后都知道保养——保温杯里泡枸杞了,还举出很多例子。

不过她说的也很现实,上了几岁年纪,失眠健忘、脾胃失调、腰腿酸痛……都来了。

现在看电视、书籍也都变成“如何治疗失眠”、“健康100问”、“吃什么预防XX症”……,甚至连道听途说的各种小偏方都会去试试。家里老人更是拿着“专家”的话当“法宝”。

因人而异的“度”

面对生命大家都很诚实,都希望自己是健康的,过得生活是有质量的。

先不说塑料鸡蛋、工业色素那些有害的食物,也不说地沟油、改换标签那些以次充好的产品,就说那些可以吃的食材,都不知道要怎么个吃法。

我想大家都听说过“秋天到了要补什么”,“心情不好要吃什么”……听多了,有没有发现其中很多说法有冲突。

比如,我在一个妈妈群里看见有人分享——“人一辈子所能吃下的食物量是有限的”,大概的意思是,人能吃多少东西是定量,吃太多会把这个量过早消耗,人就会因为各种原因吃不下东西了。

先不管那些极端的例子,只说这个“量”的问题,我曾经在一个健康类节目上看过医生说,有些氨基酸人体是无法自身合成的,必须通过食物,而很多人之所以亚健康是因为挑食、吃得少。

老话说“吃饭要吃八分饱”,其实就是讲的一个“度”。

判断是非的“量”

我不知道要吃多少盐。

记得小时候看《白毛女》,就是因为她逃到山上,没有吃盐,头发都白了,变得像个老太太。现在电视上又说要少吃盐,因为我们平时吃的食物、饮料、零食里含有大量的钠离子,都属于盐,所以最好不要再单独摄入盐了。

同样,也不知道能吃多少糖。

世界卫组织建议:禁止食品生产商在3岁以下婴幼儿食品及饮料中添加游离糖。游离糖 包括我们平时吃的糖、摄入的葡萄糖,还包括蜂蜜、果汁中的糖。

有的时候经过路边摊也迟疑,看见点心还是情不自禁地想买。心想:管它那么多呢,自己吃着开心就行了。

吃得时候开心,吃完了浑身毛病疼的时候就不开心了,连累家人担心就更难受了。

我们了解知识、听从建议,目的是为了自身有一个好的发展。

大家都希望能够健康的享受生活,谁也不希望等到五感尽失的时候,面对美食美景追悔莫及。

断章取义的“信”

看过张宏文医师的一个访谈,他谈到自己给一位外国朋友建议,喝牛奶吃鸡蛋。网上就开始传他说疫情期间要吃鸡蛋和牛奶,后来竟然传成了不能喝粥吃咸菜。

他在采访中很无奈的解释,当时那位朋友所处的环境是,不能戴口罩,外面疫情严重,孩子不得不去学校,而且还有当时当地的情况,他建议喝牛奶。

他也没说喝稀饭不好呀,人跟人体质不同,国情不一样呀。也没说吃鸡蛋牛奶就一定好呀。

并说到,他不能在说每一句话的时候都把具体情况都讲一遍,再把可能的原因和为什么不那样的原因都说一遍。

断章取义地下结论,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

顺应规律的“选”

被长辈嘱咐“多吃什么少吃什么”的事情尤为寻常。

朋友说,有一次,她婆婆也不知道从哪里听说“吃黄色水果对身体好”,于是带着一大堆芒果、香蕉去她家,非要他们都吃了。

朋友说她那天来例假,芒果止血的,香蕉滑肠的,她当时也没注意,加上盛情难却,最后肚子难受了好几天。

不是生活在原产地,吃多了当地的水果就是会不适应。即使是在当地,也应该吃应季的水果。

人都要顺应气候,动植物之所以能在同一种环境中生长,也是如此。

规矩

老一辈流传的道理,经过了千锤百炼,有其必然的规律可循。“无规矩不成方圆”,讲的也是要有一个尺度来规范自己。

比如,自己身边那些“管住嘴,迈开腿”的人,是不是比经常“坐、宅、躺”的人,在身体和精神上,都要好得多。

甄别

多了解,扩大认知面,不用急着全盘否定,也不用每听一条都奉为金科玉律。要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

比如你天生食量大,不吃就饿得胃疼,为了少吃而落下胃病,那就得不偿失了。但如果你只是嘴馋,为了享受吃带来的快感,开心也吃,伤心也吃,最后身体生出各种不适,那时候估计只剩下后悔的伤感了。

自律

现在流行一句话“知道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其原因就是你没有去做,只是纸上谈兵。

没有去理解道理,没有去分析道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也没有想过要如何做,要做什么,并坚持去做。

要想吃新鲜时有滋有味,就要平时的饮食清淡;要想拥有健康的体魄,就要平时注意锻炼。

同理,要想知道自己吃多少、怎么吃,除了知道基本的常识外,还要思考适合自己的规律。管得住自己,才是健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