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北宋壁画遗珠

条评论

北宋壁画遗珠

 

楚予微茫

荆楚大地,予以文化

暗夜微茫,如希望点点

关注

开化寺,原名清凉寺。位于山西省高平市东北四十五里舍利山南麓。创建于晚唐昭宗时期(889—904年)。

这里地形优美,开向面南,西、北、东三面环山,形似圈椅,寺庙端坐其中,犹似一颗璀灿的明珠。山高林茂,奇石遍地,松涛声声,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如若仙境。

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至绍圣三年(1096年)间,所建大雄宝殿、大悲阁等,气势恢宏,古色古香,雄伟壮观。

宝殿内壁东、北、西三面,保存有宋代壁画,壁画之精美,色彩之艳丽,内涵之丰富,技艺之精湛,在全国古建筑中实属孤例。该壁画早于永乐宫壁画,堪称国之瑰宝。

谈及壁画,联系中国绘画史,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确属我国绘画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以线条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意趣的融合,是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

唐宋时期,线描人物画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产生了以阎立本、吴道子、李公麟等众多的名家圣手。此间寺观壁画和石窟壁画异军突起,这与统治者崇尚佛道联系密切。

因此,有利于使宗教壁画走向世俗和量变之中,使壁画在艺术领域大放异彩。出现了宏伟壮观的构图与形式,塑造了丰富感人的形象与意境。

开化寺壁画,以经文本生故事为主。主要是通过这些故事来宣扬因果报应等佛教伦理,均寓有惩恶扬善的劝世意义。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内容展载广而繁复。忍辱施舍、仁智信义、孝友善德、闻法持戒为其主展点。

西壁壁画分为三组,中间为三铺《说法图》,描绘转轮圣王遍访各处求佛法的情节。两侧为经文故事。南面一组为《须阐提太子本生》,出自《贤愚经》。故事讲:七岁的须阐提用自身肉供父母逃亡食用,恢复国土的故事。

北面一组为《善友太子本生》,见《大方便佛报恩经》。讲善友太子观耕、渔、织,关心民众的故事。

北壁壁画分西东两组,皆为本生故事。

西面一组为《鹿女本生》,出自《报恩经》。讲鹿女不计前嫌,同500太子团圆的故事。

北壁东面一组,亦为本生故事。由于历史久远,人为破坏,画面溃甚。下面有供养人一排。内容难辨,造就遗憾。东壁壁画,烟黑满墙。

临墙侧视,为佛像三铺,且画工较粗,与西壁、北壁相比,画工较差,作者可另为他人。

西、北壁作者为谁?经考,发现有画工题记两处:

其一,北壁土墙上记:“丙子六月十五日粉此西壁画匠郭发记。”

其二,壁内石柱上有:“丙子十月十五日下手扌告(稿)毂立至十一月初六日描讫待来春上采画匠郭发记并照壁。”

此两处题记,是证明作者和绘制过程的确凿证据。丙子是宋哲宗三年(1096年),十一月属冬天,指作者完成了壁画之线描稿,1097年上彩。但从榜题(画面文字说明)上看,西壁题完,北壁大部未题,看来是没有最后做完。

但郭发,是宫廷画家,还是民间工匠?作画后,有的榜书未题,是被宫廷调走,还是有战乱或天灾人祸?由于其名不见经传,确无从考起。

开化寺壁画,由于技艺独特,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极高,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就被列为国家瑰宝级文物单位。七十年代曾被国家文物局、外事局定为壁画赴日展出单位。

1974年,山西省赴日壁画临摹工作团进驻开化寺,临摹达三个月之久。期间,工作团顾问、我国工笔画大师潘絜兹教授,高度赞扬其为:“宋代壁画精品”。

1979年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罗公柳也曾来此参观。观后,惊奇而深有感触地说:“郭发,这个在中国美术史上名不见经传的民间画师,在宋代能画出如此精妙的作品,说明我国绘画艺术在宋代就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开化寺壁画,震古铄今,浅述其特色如下:

(一)布局严谨,构思巧妙,丰富多彩的构成美。

开化寺壁画布局,采用的为左中右式,或左右式。左右部分又采用连环画形式,表现故事画面内容。

在图与图的分界上,或图案走边,或树木分片,或流云分景。看上去满目珠玑,密而不乱,繁而不叠,错落有致。在集中中见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线描与重彩的融合,相得益彰,形成构图美。

(二)线条刚劲,顿挫有致,骨法用笔的形象美。

宋代画家,在重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注重神似,突出观察生活和重视写生。开化寺壁画表现的人物画,确实是在发展唐、五代和宋初传统人物画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独树一帜。

唐代人物画,以丰肥端丽、线条匀细,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为上。开化寺壁画人物,则以人体修长,面貌清秀,笔力刚劲,衣饰华美,着色轻淡而显美。

《说法图》人物众多,面貌各异,表情不一,形神兼备,金壁辉煌,确为“应物象形”,“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之精品。

线条以中锋用笔,勾勒沉着有力,转笔圆润流畅,起收顿挫有致,达到了遒劲而工致,凝练而庄重。

《善友太子本生》图中的航船,屠沽、观渔、观织、观耕中人物众多,刻画精细,呼之欲出。就连装农家具,如圆头锨、水担、双面斧、簸箕、鱼网、织布机、航船、鼓乐器、肉钩……都刻画的清新细致,不失为研究宋代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宝贵依据。

(三)色彩妍丽,和谐统一,雅淡清新的画面美。

在设色方面,开化寺壁画,以雅显俊,以金色显气派,以色彩对比显技艺,大大增加了画面气韵。

如在衣冠装饰、广袖长衫,器物陈设、玉柱栏杆,屋柱房顶等处,大量施以沥粉贴金,增加立体效果,使画面金壁辉煌,引人入胜。服面色彩,山水树木,云霞大地,或大红,或深红,或石绿,或石青……使色彩形成鲜明对比,既雅淡又厚重,既统一又靓丽,确为天人合一妙作。

(四)横平竖直,粗细相间,现物准确的透视美。

开化寺壁画中的界画,别具特色,安排在此宏大场面中,错落中见平面,整体中见精神,若将界画抽出,便是一幅不可多得的高精美杰作。

用极精道的直线表现梁柱、斗拱、门窗、栏杆、屋顶、池围等,施于色,更觉精美。将属于中国绘画十三科之一的界画表现得淋漓尽致,更觉作者的技艺不凡。

总之,开化寺壁画,构图严谨,笔格遒劲,设色妍丽,人物造形精美,界画不同凡响。说明民间画工,身在劳动人民之中,对所描绘的对象有深切的体会与感悟,他们最了解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审美要求。只有“经诸目,运诸掌,得之心,应之手。”方可创作出像开化寺壁画这样为世不多的精美画卷。

今天,挖掘传统文化宝库内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美术工作者,特别是佛教艺术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只有古为今用,在传统基础上发展创新,才能创作出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现实,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绚丽多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