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探寻贵州的历史文化

条评论

探寻贵州的历史文化

贵阳·青岩古镇

五一到贵州,这些景点背后的历史文化要晓得(下)

位于贵阳市南郊,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为军事要塞。古镇内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

历史名人周渔璜、清末状元赵以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就曾是青岩古镇的居民。镇内有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遗址、赵状元府第、平刚先生故居、红军长征作战指挥部等历史景点。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等革命前辈及其家属均在青岩秘密居住过。青岩古镇还是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的西迁办学点之一。

遵义·海龙囤

五一到贵州,这些景点背后的历史文化要晓得(下)

位于遵义市老城西北约28公里的龙岩山巅,又称海龙囤、龙岩囤、龙岩屯,是一处宋明时期的“土司”城堡遗址。

据史书记载,自秦汉以来在西南地区,包括遵义(古称播州)在内海龙屯开园迎客的地方,中央王朝一直实行的是“以夷制夷”政策,疆土交给向朝廷称臣纳贡的土官来统治。遵义的杨氏土司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曾三修海龙屯。

海龙屯这座古军事屯堡就是杨氏土司统治期间这段历史的见证。

六盘水·牂牁江风景名胜区

五一到贵州,这些景点背后的历史文化要晓得(下)

位于六盘水六枝特区西部的牂牁江风景名胜区,共有含牂牁江景区、回龙溪景区、洒耳景区等112个景点。有网友认为这里是夜郎古国的发源地。

据《史记》描述: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

1995年被批为贵州省风景名胜区。这里自然风光丰富多彩,民族风情古朴浓郁,人文景观历史悠久,是观光、考古、度假、考察民族风情的理想场所。

安顺·云山屯村

五一到贵州,这些景点背后的历史文化要晓得(下)

位于安顺西秀区的云山屯村,始建于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云山屯村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是明代军屯、商屯遗存的实物见证和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

主要由民居、寺庙、屯门、屯墙、屯楼、古街道等组成,建筑风格既有江南的门、窗、楼、室等细节在局部处理上的风韵,又融入了贵州特有的石头建筑的特点,蕴涵着古老的民族文化。

毕节·鸡鸣三省景区

五一到贵州,这些景点背后的历史文化要晓得(下)

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林口镇鸡鸣三省村的鸡鸣三省红色旅游景区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和自然景观。“雄鸡啼叫,三省皆闻”、“一步踏三省”是鸡鸣三省这一村子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村名的由来。

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此处,召开了在党和红军历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鸡鸣三省会议。这次会议,是党和红军历史上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会议,是中国革命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铜仁·亚木沟风景区

五一到贵州,这些景点背后的历史文化要晓得(下)

位于铜仁市江口县境内的太平河岸边的亚木沟风景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

据了解亚木沟在唐代以前名为“鬼谷”,又叫“隐龙沟”,后因谷中长出一株神树,似石似木,通体碧透,花有异香,能驱邪治病,食其果实,可使多年未育的夫妇得子,引得远近无数土民对其顶礼膜拜,取名为“亚木”,在古土家语里就是“树神”的意思,因而得名“亚木沟”,一直沿用至今。

亚木沟自古就被誉为“贵州第一沟”。 “贵州第一”源于古籍:唐《蛮志》有“行遍蛮境,未闻有如一也”的说法,而《思州府志》更有“亚木其神,莫可言传;其沟之妙,实甲黔境”的记载。

黔南·荔波小七孔

五一到贵州,这些景点背后的历史文化要晓得(下)

位于黔南的荔波小七孔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之一,碧绿的湖水就像宝石一样,有人称这里是上帝遗落的一块宝石。

这里,还有一段美丽的神话故事。远古时候有一个名叫阿吉的瑶族的小伙子,他的右手只有一个指头,但是这个独指却有神奇的威力,能把坚硬如钢的岩石戳成烂泥一般绵软,更奇的是,过上一夜岩石又能恢复其坚硬本性。阿吉的寨子有七位天仙一般美丽的姑娘。

阿吉和七位姑娘看见乡亲们为涵碧潭所阻,不能到对岸去赶场和耕种,便决心在涵碧潭上合力修建一座石桥。他们来到板崤山下,阿吉用独指戳石头,姑娘们便用变软的石头捏砌成桥,一个姑娘负责砌一孔。他们戳呀堆呀捏呀,一口气干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堆捏成了一座七孔石桥。因五里之外另有一座大七孔石桥,本桥遂名小七孔桥。又因这座桥是由七位姑娘捏砌成的,所以它还有一个别称叫“七姑桥”。此桥看似单簿,但几百年来它经过多次洪水冲击却泰然屹立,迄今完好无损,可见其建筑工艺的精妙。

黔东南·黎平肇兴侗寨

五一到贵州,这些景点背后的历史文化要晓得(下)

作为2018年的央视春晚分会场,素有“侗乡第一寨”的黎平肇兴侗寨让全国人民透过荧屏感受到当地的少数民族风情。

这里的少数民族(侗族)文化底蕴深厚,风情原始、古朴。佳节期间,好客的侗家人有一种叫“月也”的活动。这是村寨与村寨之间的大型社交活动,甲寨举寨前往乙寨做客,当客人临进寨边时,主寨的姑娘们早已在寨门前摆起了拦路凳,唱起栏路歌。客人闻歌而对,一唱一应,几个回合下来,喝了拦路酒,才肯放客人进寨。寨中男人吹芦笙放铁炮鞭炮,敲锣打鼓将客人迎进寨子的鼓楼内。人们聚居在鼓楼旁的歌坪上,踩起歌堂,举行盛大的祭祀祖母“萨岁”的仪典。两寨的男女青年在寨老的带领下,拥着“萨坛”绕寨一圈。然后在芦笙曲中进入歌坪,手拉手围成男外女内两圈,边舞边唱,是为“哆也”。

黔西南·24道拐景区

五一到贵州,这些景点背后的历史文化要晓得(下)

位于黔西南晴隆县的二十四道拐景区全称贵州晴隆史迪威二十四道拐遗址公园。

这里是明清时期的古驿道,是古代黔滇之间往来的主要通道。抗战期间,这里成为盟军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是中美军民团结抗战的象征,被誉为抗战的生命线。